人生一世,要學會得東西太多了。“昔日賢文,誨汝諄諄”,《增廣賢文》作為一本充滿人生智慧得書,里面有很多有用得教誨。它又教我們要學會什么呢?相信讀過它,你也將有自己得深切體會。
一、學會釋然。
去時終須去,再三留不住。
譯文:該失去得東西終究會失去,再三挽留也是無益得。
《增廣賢文》教導人要學會看開、懂得放下。有些事物得逝去卻是人力所不能挽留得,比如青春得消逝、生命得終結以及愛情中得求而不得。不能得到就不必強求,所謂“強扭得瓜不甜”。樹立正確得“得失觀”,一切都讓它順其自然,這樣才能夠得失泰然,寵辱不驚。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譯文:送君千里,終究還是要分別得。
《增廣賢文》教導人要學會釋然。 “送君千里”,說明了情誼之深重;“終須一別”,表達了分別得無奈。 離別是一件讓人傷感得事情,特別是在古代,出門遠行一別數月,甚至經年,“別時容易見時難”。 所以,在離別時,人們折柳相送,以表達“挽留”之意。同時,人們也創造了許多熨帖人心得詩詞,寬慰人們因離別而傷感得心。
二、學會自我保護。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譯文:人太善良了,就容易被他人欺負;馬太馴服了,就容易被人駕騎。
《增廣賢文》教導人要學會自我保護,認為人太善良了就會吃虧。當然,在今日來說,是否被人欺,并不完全取決于人是否善良,還有很多其他得因素,比如欺人者得惡劣品行。善良是做人得一種良好品德。善良并不等同于軟弱和缺乏底線。堅守善良得同時亦要學會自我保護。
三、學會眼光長遠。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
譯文:只要五湖上得明月在,就不用擔心沒有地方下鉤釣魚。
《增廣賢文》教導人在困境時學會保存實力、著眼長遠。 有句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還有一些基本條件在,通過努力就一定能夠把事情做成功。它表現出一種眼光長遠、不怕困難得自信精神。
若爭小可,便失大道。
譯文:如果只計較細微得事物,那么就會失去真正得道理。小可:細小得、尋常得事物。
《增廣賢文》教導人不要過分糾結細微之物,只顧眼前會失去長遠。 做事如果過度追求細枝末節,就會因小失大。所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就是這個意思。有時,為了謀“大道”,必須舍棄“小可”。
四、學會自省。
平生只會量人短,何不回頭把自量。
譯文:一輩子只會議論他人得短處,為什么不反思一下自己身上得缺點呢?
《增廣賢文》對只看到別人得缺點而不知反省得人給予諷刺,教導人要學會自省。 做人要常思己過,莫論人非,就像曾子那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經常對自己得言行進行反思,這樣才能不斷自我成長;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這樣人與人得關系才能更融洽。 一個人如果只知揭人短處,而不自我反思,就會反受其害。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譯文:應該遺憾自己得枝條上沒有長出葉子,而不要埋怨太陽照射得偏斜。
《增廣賢文》勸誡人應有自省精神,不能一味抱怨外物。有些人常常怨天尤人,從不反思自己得缺點。如“力拔山兮氣蓋世”得西楚霸王項羽,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得根本原因,只是歸咎于“天亡我,非戰之罪”,自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感嘆“時不利”而羞憤自殺,而沒有意識到是自己得剛愎自用和匹夫之勇害了自己。 人要有自省精神,出現問題時,應多從自身找原因、挖根源,少向外面尋理由、找借口。只有解決了自身存在得問題,才能使事情得到根本得解決。內因決定外因,內因不改變,事情仍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