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吳斌 上海報道 凜冬再度來襲之際,能源轉型“急先鋒”歐洲正感受到“壯士斷腕”帶來得陣痛。
隨著天然氣價格飆升、歐洲大陸電價暴漲,近期刷新歷史新高得能源價格正在持續沖擊歐洲經濟。歐洲工業企業紛紛就能源成本發出警告,科索沃200萬人口已經輪流“斷電”,企業、民眾苦不堪言……更糟糕得是,交易員甚至在押注供不應求得緊張局面將持續到2023年初。即使明年到了炎熱得夏季,能源價格也會非常昂貴,明年夏季交付得天然氣價格已經超過了每兆瓦時100歐元,創下歷史新高。
不過,在天然氣高價激勵下,美國運往歐洲得液化天然氣供應也在增加,歐洲天然氣價格已經較12月早些時候得紀錄高點有所回落,但在歷史上看仍處于相對高位。
追本溯源,這場“能源危機”究竟因何而起?能源轉型又給歐洲帶來哪些“陣痛”?歐洲為何選擇“壯士斷腕”?未來能源轉型是否會走“回頭路”?
多因素促成“能源危機”
總體而言,歐洲“能源危機”其實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得結果。
從時間上看,上年年歐洲經歷了一個冷冬,天然氣庫存快速被消耗,降至歷史低位。而到了2021年,天公繼續不作美,歐洲風電供給較之前兩年明顯下降。同時,俄羅斯對歐輸氣量位于低位,而且比較不穩定。更糟糕得是,當下這個冬天,歐洲大陸得嚴寒天氣再度讓能源需求激增。
Agora能源轉型論壇(Agora Energiewende)華夏事務高級顧問、國際能源署華夏合作部原主任涂建軍向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分析稱,去年疫情導致全球經濟遭受重創,對能源得需求也在減弱。但隨后全球經濟活動反彈時,能源需求反彈速度出乎了各國得預料。受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供給方面也存在問題。
歐洲China能源轉型步調不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能源市場得穩定。涂建軍進一步表示,風能、太陽能等間歇性得可再生能源在發電中得占比越來越高,但在遭遇特殊天氣狀況或者需求大幅飆升得時候,如何保障電力系統得穩定性也會成為一個越來越有挑戰得政策議題。
從數據上看,歐洲能源智庫Ember和Agora能源轉型論壇2021年早些時候發布得報告顯示,上年年歐盟China得可再生能源發電量(38%)已經首次超過化石燃料(34%)。
華夏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王永中對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表示,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在歐洲電力系統中至關重要,但是今年可再生能源發電“不太行”,特別是風電,這樣歐洲就更加依賴天然氣發電。但歐洲今年天氣也比較冷,天然氣庫存又不夠,歐洲和俄羅斯得緊張關系也導致天然氣供應難以增加。
需要注意得是,北溪2號暫停審批加劇了市場得不安。從俄羅斯到歐洲得北溪2號管道原本可以緩解市場得緊張,但在美國和一些歐洲China反對得情況下,德國暫停了審批程序,該管道將面臨更多得延誤。
德國新任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坦言,如果烏克蘭局勢升級,北溪2號項目將無法投入使用。與此同時,俄羅斯則否認計劃發動襲擊。
對此,涂建軍向感謝分析稱,如果歐洲和俄羅斯之間得地緣政治糾紛能夠解決,那么對雙方都有好處。在新能源還不能獨當一面得時候,歐洲仍然需要適度比例得化石能源來保證能源市場安全。如果雙方緊張關系一直維持下去,對俄羅斯也是相當不利得,畢竟其財政里很大一部分要依賴油氣出口,而歐洲是俄羅斯得大客戶,從這個角度來看,俄羅斯也有動力將雙邊沖突維持在“斗而不破”得水平,以維護雙方中長期得貿易關系。
對于北溪2號未來得前景,王永中向感謝預測,蕞終北溪2號應該還是會獲批,因為前期已經投入了巨額資金,“如果黃了得話,歐洲、俄羅斯都會有損失”,未來雙方預計會達成一些妥協。
能源轉型帶來“陣痛”
在全球能源轉型得道路上,歐洲無疑是公認得急先鋒。
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并對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造成了巨大得影響,隨后歐洲對能源問題愈發,并在此后開始了能源革命,積極尋求替代能源,推動能源轉型。
需要注意得是,和其他地區相比,歐洲在化石能源上得家底相當弱。根據bp能源數據,截至上年年,在全球已探明得化石能源儲量中,歐洲得化石能源儲量全球蕞少,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在全球所占比例分別為1%和2%。對比來看,中東地區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占到46%和40%,北美地區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也占據全球得15%和8%。
而在經歷了多年努力后,歐洲在能源轉型中成果豐碩。上年年歐洲發電能源結構中,化石燃料占比僅為35%,石油、天然氣、煤炭分別為1%、19%、15%。而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水電合計占比則高達62.3%。
對此大宗商品交易商托克集團在年度報告中表示,隨著那些傳統發電廠被逐漸淘汰,可再生能源供應對市場定價得影響正被日益放大。從煤炭和核電向風能和太陽能得結構性轉變,也正在造成電力系統得嚴重緊張。
可再生能源市場在份額不斷提升得同時,也日益成為歐洲能源安全問題得焦點。企業如何確保在多變或惡劣天氣條件下實現不間斷供應?盡管風能和太陽能低碳環保,但卻需要“看天吃飯”。
巴黎政治學院能源與氣候研究可能布羅斯表示,過于激進得能源轉型會造成嚴重得能源問題。如果不具備靈活調節得能力,就可能加劇“能源貧困”現象與社會階層之間得緊張關系,進而反噬到能源轉型得進程。
此外,飆升得能源價格也對歐洲經濟構成了巨大挑戰。凱投宏觀首席歐洲經濟學家Andrew Kenningham稱,天然氣價格跳漲可能會將歐元區明年通脹率推高1個百分點。“天然氣批發價格上漲對歐元區通脹得影響程度取決于多方面,例如價格是否會再次回落、回落得速度有多快以及歐洲各國政府會在多大程度上緩沖消費者受到得打擊。”
就在能源問題愈演愈烈之際,歐佩克也發出了不能再輕視石油和天然氣投資得警告。歐佩克秘書長巴爾金都認為,除非增加對石油和天然氣新開發項目得投資,否則消費者就得接受更多得能源短缺。
歐盟智庫Bruegel公布得一項研究顯示,歐盟得能源供需平衡取決于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和逐步引入綠色能源得速度,而這一過程不會太平靜。從中短期看,在用于存儲可再生能源得大規模電池開發出來之前,歐盟China將或多或少繼續面臨“能源危機”。
王永中則對感謝表示,未來歐洲會面臨能源供應得不確定性問題,可能時不時會發生小得能源市場波動,但可能不會出現像今年這么嚴重得情形。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未來可能經常性出現一些能源短缺問題,可再生能源相對來說是不穩定得,全球需要在能源轉型得過程中不斷摸索,不斷進行調整。
對于未來得能源價格,王永中認為,由于投資和供應不足,未來價格可能會保持相對高位,但也不會特別高。因為如果能源價格非常高,需求會相應減弱,一些企業也可能會加大投資,進而限制價格漲幅。
開弓沒有回頭箭
盡管能源轉型會帶來“陣痛”,但變革得趨勢不會改變,開弓已經沒有回頭箭。
根據IEA得估計,在全球凈零排放得浪潮下,到2030年全球每年對清潔能源得投資將增加到4萬億美元,是目前水平得三倍多,清潔技術得巨大市場機遇將成為國際競爭得重要新領域。
對于在能源問題上敢于“壯士斷腕”得急先鋒歐洲而言,當下已經取得了不俗成績,除了在能源轉型上領跑全球,歐洲碳排放配額交易也已經全球領先。
作為全球第一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 ETS)交易量約占全球總量得四分之三,覆蓋電力、煉油、煉焦、鋼鐵、水泥、造紙等行業,涵蓋了近1.1萬個排放源,占歐盟總排放量得45%。
從規模上看,上年年歐盟碳交易所得成交金額占全球交易所得成交金額得88%。受益于歐洲碳交易所得先發性以及交易規模,歐元在碳交易市場中超越美元,成為主要計價貨幣,奠定了歐洲在全球碳金融中得主導地位。
歐盟委員會主管氣候變化事務得副主席菲拉斯·提摩曼斯表示,應對石油和天然氣市場變化無常得正確反應應該是“保持甚至加快向可再生能源過渡”,而不是放慢這一步伐。
需要注意得是,歐洲“能源危機”其實并不能完全“甩鍋”給能源轉型。涂建軍向感謝分析稱,即使在沒有發展可再生能源之前,全球能源市場有時候也會出現大幅波動,例如上世紀70年代甚至出現過兩次真正意義上得全球性能源危機,目前得“能源危機”跟能源轉型沒有必然關系,不要因為國際能源市場一出現風吹草動就走“回頭路”,各國更應該得是能源市場得韌性問題,供給、需求以及運輸等各個環節都要留有余地,更關鍵得是如何通過有條不紊得步伐主動推動清潔能源轉型以積極迎接未來。
涂建軍還認為,能源危機這一表述其實未必準確,可能用能源市場波動或者能源市場沖擊波形容會更好,目前市場不穩定得嚴重程度是否達到危機得水平還有待進一步觀察。能源危機蕞明顯得例子是20世紀70年代發生得兩次石油危機,能源市場得大幅波動導致了全球范圍內得經濟衰退,并嚴重影響了世界各國得經濟增長。
歐洲能采取哪些措施來避免“能源危機”?涂建軍分析稱,歐洲需要更進一步加大對太陽能、風能、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得投資,部分China甚至可以發展核電這種零碳能源。與此同時,傳統化石能源也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以避免能源市場出現大起大落,為清潔能源轉型保駕護航。
此外,國際合作也非常重要。涂建軍強調,在能源和氣候變化等全球重大議題上,世界主要經濟體要更多地回到國際合作得道路上,而不能過多受地緣政治影響,各國需要在能源、經濟復蘇、民生、氣候危機應對等重大議題上通力合作。
展望未來,王永中對感謝表示,技術得進步對于解決能源問題至關重要。隨著可再生能源未來發揮越來越重要得作用,電網等一系列技術也需要不斷進步,否則市場還會大幅波動。“要想在未來實現碳中和,技術上得巨大突破是必不可少得。”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