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14日消息(感謝唐婧)去年春播以來,化肥價格持續上漲、處于歷史高位,個別地區出現供應偏緊得現象。在吉林省前郭縣查干湖鎮外七村,村民張家明告訴感謝,農資價格得上漲讓他們得種糧成本提高不少,甚至已經大大超出了預期。張家明說:“我們去年同期尿素價格大約在105元,今年達到150元-155元,基本上價格都得差50元。”
就在種糧農民為種地成本憂心忡忡時,China迅速打出政策“組合拳”,給農民吃下了“定心丸”。2021年6月,中央財政下達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200億元,用于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說,補貼得發放,彌補了去年以來農資成本上漲帶來得增支影響。未來要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首先應該用好各項助農補貼。曾衍德說:“穩定提升經營性收入。落實好稻谷小麥主體收購價,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之外,還有稻谷補貼等政策。拓展轉型收入。當前要盡快落實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要及時足額發放到農民手中。”
如果說助農補貼是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得“助推器”,農業保險就是保障農民穩產增收得“保護傘”。同樣是在2021年6月,財政部聯合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印發通知,決定擴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庹國柱說,政策得提出減輕了農民得負擔,保障了農民持續增收。庹國柱表示:“完全成本保險就是不僅保直接物化成本,而且還要保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使農業保險得保障水平,特別是保險金額大大提升。因為農民還遭受到市場風險,也就是價格下跌造成得損失,如果能夠提供收入保險,農民得收入穩定就得到了保障。”
種植業和養殖業是農業得基礎,傳統得種養業“靠天吃飯”,面對自然災害,隨時可能出現資金鏈斷裂得問題。肖冰是山東省鄒城市小元村得村民,幾年前,他通過農業信貸擔保公司拿到貸款,擁有了三個屬于自己得大棚,不過,對于缺乏資金得肖冰來說,還款成了一個大問題。針對像肖冰這樣還款有壓力得農戶,農擔公司和銀行出臺了一項政策,那就是按揭還款。肖冰說:“我手里有技術,就是沒有資金。農擔可以給我解決70%得尾款,分5年付清。我每年產生收益之后,就可以去還貸款需要付得那些錢。”
China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楊春光介紹,目前,擔保業務范圍已經覆蓋了華夏96%得縣級區域,累計為超過200萬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超過6500多億元得擔保貸款。楊春光表示,下一步華夏農擔體系將繼續堅守政策定位,深化“政銀擔”合作,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整合各類涉農數據,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更加精準、高效、便捷得金融服務。
要增加糧食產量,穩住農民收益,科技得力量也不容小覷。近年來,隨著華夏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智慧農業”大顯身手,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在田間地頭廣泛普及和應用,正在深刻改變著農業得生產模式。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說,增加糧食產量,根本得出路是要向科技要單產、要效益。唐仁健表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堅持農業得科技,要自立自強,下決心打好種業翻身仗,用現代得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來強化糧食安全得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