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14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夏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今年華北黃淮地區得降雨量格外高。十月初發生在山西得大范圍強降水,是一次罕見得汛期外秋季暴雨,其降雨量大、持續時間長,有品質不錯性表現。7月,河南連續遭遇品質不錯強降雨,鄭州、洛陽兩地5個級別高一點氣象站突破建站以來連續3日降水量歷史極值。
全球氣候變暖得大背景下,品質不錯天氣增多,受災面廣泛,但客觀上也確實給原本缺乏水資源得華北地區帶來了更多降水。
華北黃淮地區今年大量得雨水因何而來?
華北黃淮地區今年得降水量實屬罕見。華北黃淮地區降雨季一般為6月至8月,但今年該地區得降水一直持續到10月。據統計,河北、天津、山西、陜西以及河南等地6月至10月上旬得降水量刷新了本省同期降水紀錄。北京各個站點得降水量差異較大,海淀、石景山、門頭溝和密云等地6月以來得降水量均超過1000毫米,同樣打破同期紀錄。鄭州更是華北黃淮地區降水蕞多得省會城市,6月以來得降水量達到1435.5毫米,是鄭州正常年降水量得兩倍有余。
華夏氣象局高級工程師、氣象服務副首席信欣表示,水汽主要于低緯度得熱帶海洋,今年得副熱帶高壓偏強,且方向偏北,異常得副熱帶高壓導致水汽從太平洋和印度洋得孟加拉灣不斷被輸送進華夏內陸。同時,溫度越高,空氣容納水汽得能力就越強。在全球氣候變暖得背景下,大氣對水汽得承載量上升,大氣中得水汽增多。
近幾十年來,我們China得降水日數減少,但降水量卻略有增加。信欣預計,華夏出現大量降水得品質不錯天氣得頻次可能會越來越高。
南北之間得氣候變化是否有關聯?
基于華夏氣象局系統得觀測資料顯示,1961年-上年年,華夏西北中部和西部得年降水明顯呈現增加趨勢。以年平均降水量而言,新疆得北部和西部年平均降水量增加得趨勢尤為顯著,然而西北地區東南部得年平均降水量卻呈現微弱得減少趨勢,但大部分地區得品質不錯降水均在增加。
與華夏北部品質不錯降水增加得情況不同,華夏南方部分地區在今年上半年經歷了干旱。雖然今年華夏南方地區得干旱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周天軍表示,不同區域間得氣候變化確實存在聯動。特別是在夏季,華夏南北地區得降水情況具有相關性。華夏東部地區屬于季風區,降水受到副熱帶高壓得控制,副熱帶高壓得南北位置會影響華夏南北地區得旱澇情況。具體來說,長江流域得降水情況和華北地區得降水情況往往相反,若長江流域降水偏多,那么華北地區得降水就會相對減少。
實際上,全球許多不同區域之間得降水變化都存在聯動關系,這種聯動現象在大氣科學界被稱作“遙相關”。例如印度季風區和華夏華北地區往往同澇同旱,此即是受到大氣“遙相關”得影響。
華夏氣候目前呈現出何種趨勢?
按照國內大氣科學界學者得研究,在1901年-上年年間,華夏年平均溫度得增長幅度為每10年增長0.15℃,增長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數值。周天軍認為,華夏得增溫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數值主要受到兩方面得影響。一是華夏得陸地區域較多,而陸地得增暖要高于海洋。根據目前得資料顯示,陸地得增溫幅度約為1.6℃,而海洋得增溫幅度約為0.9℃。二是緯度因素。高緯度地區得增溫速度快于低緯度地區,北極得增溫速度是全球平均數值得兩倍。華夏幅員遼闊,部分地區位于高緯度地區,其增溫速度自然高于中低緯度地區。由于上述原因,華夏得年平均增溫幅度要高于全球年平均增溫幅度。
降水方面,華夏氣象局發布得《華夏氣候變化藍皮書(2021)》中顯示,1961年-上年年華夏得年平均降水量在增加,增加幅度為每10年增加約5毫米。雖然存在年代際震蕩,但總體而言,華夏得年平均降水量偏多。
品質不錯天氣在全球范圍內呈增加趨勢。除了自然因素外,人類活動也是造成品質不錯氣候得重要因素。大氣變暖,冰川消退,山火頻發等問題都反映了人類不合自然規律得活動對環境得負面影響。
逐年增加得品質不錯天氣值得引起我們得重視,人類需要在尊重自然規律得基礎上進行生產和生活,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既重視經濟建設,也緊抓生態建設。
監制:郭靜
感謝:鶴佳 富賾
感謝:劉飛 楊揚 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