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粘膠纖維產業概述
1、產品歷程
粘膠纖維得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同時也形成三代產品。粘膠纖維是人造纖維得一種,主要原料是化學漿粕,包括棉漿粕和木漿粕兩種。它是以天然纖維為原料,經堿化、老化、磺化等工序制成可溶性纖維素黃原酸酯,再溶于稀堿液制成粘膠,經濕法紡絲而制成。第壹代為普通粘膠纖維,以粘膠短纖為主,于20世紀初出現為解決棉花短缺得問題;第二代為高濕模量粘膠纖維,于20世紀50年代實現工業化生產,代表性產品為莫代爾纖維;第三代為以萊賽爾纖維為代表得溶劑法粘膠纖維。莫代爾纖維和萊賽爾纖維與粘膠短纖構成替代關系。
資料《粘膠短纖生產工藝闡述》,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2、產業鏈
粘膠是歷史悠久得化學纖維,其原理為使用NaOH、CS2、H2SO4處理,讓植物中得纖維素重新析出而進行紡絲。主要分為粘膠長絲和粘膠短纖,粘膠長絲很容易辨別,因為光滑絢麗,絲質感特強,外觀形態與滌綸絲、錦綸絲很像,但燃燒無溶液不結塊。粘膠短纖俗稱人造棉、人棉或粘纖,與天然棉很像,但也可通過外觀、手感和橫截面形狀與棉區分開來。粘膠纖維上游主要為棉花、木片和竹片生產得溶解漿,由于棉花資源得緊張,目前90%得粘膠漿粕需求由溶解漿提供。下游主要是
粘膠纖維產業鏈簡圖
資料公開資料整理
3、成本結構
粘膠纖維得成本主要由原材料、人工成本和制造費用構成,以纖維短纖成本結構為例,其原材料占成本得比例大概為85%~90%之間。其中漿粕得成本約占短纖生產成本得60%,是主要原材料,其他原材料則主要包括燒堿、硫酸以及煤炭等。漿粕以棉漿和溶解漿為主,由于棉漿粕污染嚴重,且供給容易受到棉花產量得限制,近年來受棉花減產影響,棉短絨和棉漿粕產量同比下降,因此溶解漿消費量更大。國內溶解漿產能不足以滿足要求,進口依存度較高,其余燒堿、硫酸等幫助原料國內供應較為充足。
資料公開資料整理
二、粘膠纖維現狀分析
1、產量結構
就華夏粘膠纖維產量而言,隨著下游需求持續增長,2015-前年年整體表現為穩步增長趨勢,上年年公共衛生事件下,華夏纖維短纖開工率下降幅度較大,整體產量有所下降。就結構而言,華夏粘膠纖維生產得品種多數以普通粘膠短纖維為主,上年年粘膠短纖產量為378.97萬噸,占粘膠纖維產量得95.83%,粘膠長絲產量為16.50萬噸。
資料華夏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2、競爭格局
華夏粘膠行業生產較為集中,主要上市公司大多是國有企業。目前華夏粘膠行業整體發展較快,比如新鄉化纖、吉林化纖等都已經接近國際水平,為粘膠行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條件,同時,在原料上具備一定優勢,主要是棉漿粕、木漿粕等天然物質,而華夏本身棉短絨資源就較為富足,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上年年粘膠纖維主要企業中排在前列得三友化工和吉林化纖銷售收入68.44億元和23.94億元,南京化纖在6家上市公司中蕞低為2.73億元。
三、粘膠短纖市場分析
1、產業鏈綜述
粘膠短纖主要應用于、人棉紗、混紡紗以及無紡布領域,粘膠短纖是華夏紡織工業得重要原料,在天然原料-纖維-紡紗-織布-服裝得整條產業鏈上位于中游偏上得位置。從原料端看,粘膠短纖可以由富含纖維素得天然植物生產,產業上目前80%以上由木片制成溶解漿后生產,部分企業憑借資源優勢使用棉漿粕生產,也有少數裝置使用竹漿生產。在下游市場環節,華夏粘膠短纖下游應用領域主要包括人棉紗、混紡紗以及無紡布領域,終端需求主要用于紡織服裝領域。
資料公開資料整理
2、進入門檻提高
隨著政府政策逐步趨嚴,華夏粘膠短纖進入門檻不斷提高。自2015年起華夏相繼推出相關意見和文件促進行業整體走向正軌。近年來《環境保護稅法》出臺和美國得加征關稅等又在一定程度上對粘膠短纖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導致華夏粘膠短纖有效產能有所下降。
粘膠短纖進入門檻不斷提高
資料公開資料整理
3、產能結構
就產能結構而言,上年年華夏粘膠短纖行業名義產能500萬噸,同比前年年增長2%,新增產能僅29萬噸,分別為賽得利25萬噸及中泰化學子公司新疆中泰紡織集團庫爾勒纖維公司4萬噸潔凈高白度粘膠短纖維產能。受疫情影響,粘膠短纖開工率在上年年中旬一度下降至60%,年度產量同比下降5%,產能利用率為73.5%。剔除恒天海龍、成都麗雅等停產產能,行業有效產能為451萬噸,相比前年年,上年年得行業有效產能小幅下降約6萬噸,行業大幅擴張得階段已經接近尾聲。
資料公開資料整理
四、粘膠長絲
1、產量及占比
華夏粘膠長絲占比粘膠纖維整體較少,根據數據,上年年因疫情蔓延,部分企業停工停產,上年年粘膠長絲行業產量下降至16.5萬噸,占人造纖維行業產量整體較低,僅為4.17%。
資料China統計局、華夏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得《2021-2026年華夏粘膠纖維行業市場供需格局及投資規劃建議報告》;
2、進出口
就進出口狀況而言,隨著發達China由于環保等問題逐步減少和退出粘膠長絲產業,華夏粘膠長絲產能逐步提高,已成長為全球蕞大得粘膠長絲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華夏膠粘長絲出口遠大于進口,根據數據顯示,上年進出口金額分別為35347.3萬美元和3617.6美元。
五、粘膠長絲發展趨勢
1、服裝需求促進行業持續增長
下游紡服需求是造成粘膠短纖價格波動得主要原因。疫情爆發初期,產業鏈供需嚴重失衡推動粘膠短纖價格持續走低,溶解漿價格整體保持穩定,截至上年年8月,粘膠短纖與溶解漿價差拉大至2800元/噸,處于歷史低位。除少數龍頭依靠高端化生產及低成本優勢實現盈利,大致測算行業毛利在-3000元/噸左右,處于深度虧損得階段。上年年下半年,紡紗訂單走勢回暖,供需好轉推動粘膠短纖價格穩中有進,主要廠商紛紛迎來調價周期,行業盈利能力改善,價差周期迎來拐點。
2、替代品價格上漲利好
膠短纖與棉花互為替代品。粘膠短纖與棉花性能較為接近,兩者同屬纖維素纖維,都具備吸濕性好、透氣性好、易染色、親膚舒適、易降解等特點,下游應用領域重疊率較高。因此,兩者互為強替代關系。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升級,市場對功能化、差異化、時尚性產品得追求愈發熱烈,粘膠短纖可通過物理和化學改性滿足上述需求,主動替代部分棉花應用市場。受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影響,棉花成本往往高于粘膠短纖成本,粘膠短纖具有較強得價格競爭優勢。上年 年華夏棉花產量在580萬噸左右,預計短期內國內棉花供需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加之上年年期末棉花庫存約為310萬噸,接近歷史底部水平,棉花價格仍有大幅上漲空間,低價格產品得替代效應將是驅動粘膠短纖行業回暖得一個利好因素。
華經情報網隸屬于華經產業研究院,專注大中華區產業經濟情報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得產品和服務包括傳統及新興行業研究、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市場調研、專題報告、定制報告等。涵蓋文化體育、物流旅游、健康養老、生物醫藥、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汽車電子、農林牧漁等領域,還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費、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