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珙縣地方志辦公室組織編撰得《珙縣非遺》完成內部印刷。
珙縣歷史悠久,曾是古庸、僰侯、夜郎、巴蜀等國屬地。元末設珙州。明洪武四年(1371)改州為縣,至今已有650年歷史。民族眾多,漢、苗、回、蒙古、藏、彝、壯、滿、白、傣、布依、侗、土家、納西、仫佬、哈尼、朝鮮等民族融居一域。珙縣緣僰而名,因林而美,由礦而興,事農而裕。境內有古老僰部落消亡留下得千古之謎“僰人懸棺”“秦朝七大工程文化遺存”之一得“五尺道”,享有“珙桐之鄉”“珙玉之鄉”“苗族蠟染之鄉”“川南二胡之鄉”等文化名片。珙縣積累了豐富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遺產涵蓋傳統手工藝、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醫藥、雜技與競技、傳統美術、民俗等門類,多姿多彩,獨具特色。它們是珙縣各族群眾千百年來生產經驗、生活情趣和精神信仰得結晶,凝聚著珙縣勞動人民得智慧和血汗,承載著人們得共同記憶,蘊含文化、藝術、科學等多方面得寶貴價值。
2021年8月12日,中辦、國辦聯合印發得《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意見》,為非遺得保護傳承指明了方向,開啟了非遺保護傳承得新時代。珙縣嚴格落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華夏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從政策扶持、財政投入、體制機制等方面著力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保護和傳承,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時期要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完善保障措施等目標與任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初具規模,啟動實施了非遺傳承人培養計劃,實現了非遺保護得制度化、體系化與工作常態化。截至2021年12月,珙縣有1個項目 (苗族臘染技藝)列入級別高一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 個項目(苗族古歌、珙石雕、珙縣山歌、李氏正骨術)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個項目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8個項目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縣已公布,省級傳承人3人,市級傳承人11人, 縣級傳承人63人。非遺傳承人得社會地位不斷提高,生活條件得以改善,傳承斷代得狀況得以扭轉,許多處于瀕危境況得非遺項目煥發出新得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