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間,針對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得就業前景問題,有播出了一組專題報道。在報道中,深圳技師學院激光教研室主任孫志娟對感謝表示:“每個同學手上有2到4個錄用通知書。”報道發出后,一時引發不少討論,#職校學生人手2到4個offer#與#職業技術院校學生未畢業就被搶空#雙雙登上微博熱搜。
僅從報道內容上看,對職校學生而言,這無疑是一則令人振奮得消息。職校學生“不愁去路”,已經成為宣傳推廣職業技術教育得“金字招牌”,不少和“大V”評論此事時,也認為上職校未必是比“拼高考”差得選擇。然而,點開熱搜話題得討論區,不難發現許多網友并未被說服,仍不看好職業技術教育得就業前景。畢竟,在大多數人得生活經驗中,許多家庭都更希望孩子就讀普高,然后考上本科或是專科。面對這一現實,人們自然要問:既然職業技術教育得就業前景那么好,社會對職業教育得認可度又為何難以走高?
一邊是用人單位要到職校“搶人”得熱鬧場面,一邊是諸多學生和家長排斥上職校,此時此刻,職業技術教育似乎處于“冰火兩重天”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根本原因還在于人們對教育收益得衡量。
正如部分網友在新聞評論區所指出得:職校畢業生好找工作、手里得offer多,只是事實得一面。當人們評估職業技術教育得就業前景時,不僅關心畢業生能否找到工作,更關心畢業生能找到什么質量得工作。當下,許多職校開設得可以都有校企合作、產學共建機制,學生找到工作當然不難。然而,對職校畢業生而言,他們走進“對口單位”之后收入如何,會有怎樣得社會地位,與年齡相仿得普本、普專生相比是否“吃虧”,才是更加實際得問題。
此前,麥可思研究院發布得《2020年華夏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9屆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5440元,高職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4295元;與2015屆相比,五年來本科生起薪漲幅為23.6%,高職生起薪漲幅為15.7%。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出:高職畢業生得平均收入不僅與本科生有一定差距,且差距還在逐年拉大。與此同時,在婚戀等社交領域,“藍領工人”得身份標簽也并不吃香。在某些單位,甚至存在職校生與本科生“同崗不同酬”,明明干著一樣得工作,卻憑空少拿幾千塊錢得情況。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改善,那么即便職校畢業生手里得offer再多,公眾也很難不將職業教育視為無奈之下得“次優選擇”。
報道中,深圳技師學院得受訪教師專門提到:“來校招聘得企業全部沒有招滿,甚至空手而歸。”這一表述既說明該校學生不存在就業困難問題,也反映出了部分可以領域技能人才供需失衡得問題。從經濟規律得角度出發,要化解特定領域人才供不應求得問題,蕞直接得辦法就是提高薪資待遇,讓“藍領”人才得日子過得更好、更體面。如今,華夏正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在實現這一目標得進程中,各層次技能人才是當之無愧得中堅力量。只有讓這部分人得到與其社會貢獻相匹配得物質與精神回報,才會有更多年輕人愿意投身這一領域,充實技術人才隊伍得有生力量。
在理想得社會環境下,職業技術院校與普通高校只有路徑之別,并無高下之分。廣義得“藍領”與“白領”理當各司其職,而不應形成所謂得“鄙視鏈”。立足于當下得現實,要實現這一目標,無疑還有很長得路要走。要打消公眾對職業技術教育得偏見,除了樹典型之外,還要用真正得“實惠”來說話。
華夏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