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方文宇 感謝/ 江昱玢
“我們不需要年輕人學廚藝,會開火關火就行。”鍋圈(食匯)負責人說道。
在家做飯太麻煩,不如點外賣,這是很多年輕人得用餐痛點。半成品菜大幅提升了“在家吃飯”得效率,復合調味包搭配半熟原材料,下鍋煮熟或微波爐加熱就可食用。
“洗碗機解決了洗碗得問題,鍋圈負責解決切菜、洗菜得瑣事。我們圍繞在家吃飯得場景提升效率,做商業模式得迭代。”
4年開店7000家
自己顯示,鍋圈食匯是鍋圈供應鏈(上海)有限公司(中外合資企業)旗下品牌。項目成立于2017年,是國內首創得食材連鎖超市,目前也是華夏僅次于海底撈得第二大食材釆購商。目前,鍋圈食匯已累計獲得30億元融資。
鍋圈負責人告訴《21CBR》感謝,鍋圈經歷了由火鍋燒烤食材超市向社區餐飲數字零售化企業轉型得過程。
把火鍋食材從批發市場搬到社區門口,并不算一個新鮮生意,如果靠資本燒錢進社區,鍋圈很難撐下去。跟傳統得火鍋、生鮮賽道玩家相比,自有供應鏈和強大IT系統成為鍋圈得壁壘。
經過4年得數據沉淀,鍋圈正在將“在家吃飯”得環節數字化,做到實時數字交互。
鍋圈負責人介紹道,收銀和后端得倉儲物流是打通得,每個門店銷售情況能及時且清晰反饋到后端,就近得倉配備不錯更好得商品。前后端形成數字閉環,門店交易效率整體提升。
鍋圈后臺數據系統顯示,河南面食賣得比較好,比如小油條、小酥肉、手抓餅;江浙滬偏愛湯料多一些。目前,鍋圈可以做到小區得店鋪產品結構和大區不一樣,“未來我們得目標是做到‘千人千面’。”
從火鍋食材超市升級到社區餐飲數字零售化,鍋圈得業務模式和供應鏈效率更高了。
2017年,鍋圈第壹年做店鋪,倉和門店數量有限,需要大量囤貨,周轉率不高。
據鍋圈負責人介紹,目前華夏有超7000家門店、12大中心倉,完全數字化,做到當天報貨次日達,半徑250-300公里,核心區實現全輻射。“4年前,門店單月報貨3、4次,公司和門店都壓錢。現在即報即送,今年起還實現了主動配貨。”
加速擴張使鍋圈漸具規模。布局得倉、店越大,周轉率越高,運營效率提升,成本隨之降低。
餐飲新零售業得帳期一般是40天。鍋圈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減輕上游壓力、鞏固上游供應鏈,鍋圈拿貨價比同行業低大概3%到5%。為保證前端價格穩定,公司會對蝦滑、牛羊肉類暢銷產品供應商支付預付款。
全鏈條數字化
社區店地域性較強,跨區域復制店鋪有難度,公司得急速發展對高并發和數據庫反應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鍋圈4年間投入數億元,加緊研發IT系統。
“公司一年服務器方面得投入有3000萬。”鍋圈得IT系統復雜程度堪比零售行業得操作系統,由用戶端、加盟商端和工廠端3大版塊構成。
用戶端觸及美團、餓了么第三方平臺,且擁有自營APP和小程序;加盟商端開發了用于店鋪管理得云鋪系統,及用于供應鏈管理得配送系統及倉儲系統。
鍋圈負責人透露,目前公司正在籌劃自有操作系統,實現從工廠到C端全鏈條得數字化。系統各個部分既可以拆開獨立運行,也可以組裝成完整鏈條。
鍋圈正在和多點Dmall聯合做一套零售操作系統——鍋立方。“鍋立方就像魔方一樣,根據市場得變化而變化,但底層邏輯永遠不變。”
下沉市場發展空間更廣。鍋圈負責人表示,二到五線城市是其主戰場,平均增長率達到30%。
下沉市場消費者更注重性價比,一線城市120元得客單價與其消費水平不匹配。鍋圈打破“華夏統一零售價”,在冷凍食品得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支撐其快速擴店。下沉市場和一線城市產品品質一樣,但產品結構和價位有區格。
鍋圈是集采模式,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下沉市場經營成本偏低,公司根據當地消費情況,在保證加盟商賺錢得前提下調整價格。“價格調控得核心是保證當地人買得起、吃得起。”鍋圈負責人補充道。
“今年得目標是收入過百億。”不是迫于競爭得壓力,而是踩在自己得節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