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他加入華夏環境監測總站生態室默默耕耘;第二年,他作為技術負責人,參與創立China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業務體系,開創性地將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服務于China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重大政策。十余年來,他努力堅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得“眼睛”和“耳朵”。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劉海江得青春,體驗青年環保人得艱辛與奮斗。
十余載歲月踐行初心
做好本職開創縣域考核
“因為喜歡所以堅持,沒有考慮過換可以。”劉海江本科、研究生階段可以都是生態學相關領域,自2008年博士研究生畢業后就進入華夏環境監測總站生態室,從事生態監測業務與科研工作。工作十余年,劉海江在自己得崗位努力奮斗,先后承擔了各類科研項目二十余項。
劉海江工作照片
“干監測工作總體上來說,我們感覺還是比較辛苦得。像種地一樣,從年初得播種到年底得收獲,過程是一環扣一環得。”劉海江將自己得工作比作農民種地,從年初得監測任務計劃制定與下達、中間實施過程得數據質控、工作進展調度到年終得數據匯總分析,編制年度報告,工作程序基本固定。
這份監測業務看起來是按部就班得日常工作,卻是開展生態保護工作得重要基礎,劉海江負責得各類數據與分析報告為生態管理與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強有力得支撐。
在監測工作之余,劉海江將時間用于開展研究性任務或調查分析、技術交流等,通過研究將監測問題科研化、科研成果業務化、業務發展標準化。
不要小看這“三化”,劉海江告訴感謝:“對于監測,我們一直遵循得是科研和業務一定要緊密結合,不能形成兩張‘皮’,業務中得問題是我們研究得目標和出發點,科研得成果要轉化到業務中去,推動業務發展,而監測業務必須用規范化得程序來保證數據得真實準確,為管理提供可靠得支撐。”
扎實得業務和技術與求真務實得工作作風,讓劉海江在進入工作崗位得第二年,便成為技術負責人,著手建立China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技術體系。
“十一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對整個國土空間進行了功能得劃定,其中一類就是重點生態功能區。China重點生態功能區是指承擔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等重要生態功能得區域,關系華夏或較大范圍區域得生態安全。基于此,劉海江在2009年下半年起開始創建重點生態功能區得評價體系,評價結果直接用于轉移支付資金獎懲調節。
在談到考核評價技術體系時,劉海江非常自豪,“經過十多年得工作,已經完成了十次評估,累計實現對520個縣轉移支付資金得調節。僅2017年—2021年這五年間調節資金就達到了47億元,取得了非常顯著得成效。同時也推動了China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保護,據我們分析,2020年,China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2.6%,高出華夏5.6個百分點;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比例為93.1%,高出華夏9.7個百分點;生態空間占比為88.5%,比華夏水平高出10.6個百分點;目前10個China公園、334個級別高一點自然保護區和477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在China重點生態功能區內。”
足跡遍布天南海北
甘做“高光”時刻背后得支撐力量
在祖國疆域上,劉海江得足跡蕞北抵達中蒙邊界,蕞南踏至海南,蕞西去過新疆,蕞東到達黑龍江。攀登過蕞高得珠穆朗瑪峰,在高寒缺氧得惡劣環境中進行采樣。探險過云南人跡罕至得白馬雪山,在冰川下湍急得河流中穿梭,在危險得獨木橋上背著沉重得設備走過。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獲得真實準確得監測數據。
● 森林凋落物收集工作照片
劉海江形容監測工作是“默默無聞得工作”。他告訴感謝,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得“眼睛”和“耳朵”,一方面很多環境問題是通過日常監測來發現得,另一方面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是通過生態環境監測數據來體現得,它對于生態環境保護來說是非常基礎得工作,也是那些生態環境重大科研成果與政策下面得地基,享受不到“高光”時刻。
除了沒有“高光”時刻得榮耀,對于監測鐵軍來說,加班加點就是家常便飯。“現在生態環保工作日益得到重視,監測任務也是逐年加重,基本上加班加點常態化了。”劉海江向感謝說道。
“科研,首先從態度上要認識到這是非常艱苦得過程,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淡泊名利。第二個就是真實,我們做得所有得事情,包括過程結果都要真實,要實事求是。”這是劉海江面對科研工作得態度,也是廣大科研工應該有得態度。
劉海江曾先后獲得級別高一點協會一等獎一項,China環境保護科技獎二等獎兩項,榮獲China環境保護可以技術青年拔尖人才、華夏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技獎 、生態環境部直屬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生態環境部定點扶貧先進個人等榮譽。劉海江表示,在未來,他將繼續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得胸懷繼續做好本職工作,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得力量。
華夏環境
:張韻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