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伯慧: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
文/圖 羊城晚報感謝 陳亮 實習生 方賀 通訊員 董一博
“潮州文化得研究、傳播,是華夏、全世界都注目得,我希望本著‘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得精神,為潮州文化研究盡一份綿薄之力。”在暨南大學潮州文化研究院成立儀式上,廣東省首屆優秀社會科學家、著名語言學家、暨大中文系教授詹伯慧表示,要繼續為傳承潮州文化、建設文化強省積極奉獻。日前,詹伯慧被評選為2021年“廣東好人”,以表彰其長期扎根學術研究,多年來為語言學研究及China推普作出得突出貢獻。
辛勤耕耘語言沃土
著作等身名揚天下
詹伯慧學術研究碩果累累,已刊著作逾40部,發表論文逾400篇。由他擔任首席可能負責主編得《漢語方言學大詞典》,是華夏歷史上首部大型百科性方言學辭書,先后斬獲級別高一點、省級多項大獎,被譽為漢語方言學史上一座豐碑。他帶領團隊深入田野,十年間走遍珠三角、粵北、粵西,相繼推出《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等著作,多次獲評China教委和省社科優秀成果獎。
與此同時,詹伯慧還力促漢語在海外得傳播。1980年至1982年,他作為華夏教育部推薦得首位學者受聘到日本東京大學講學兩年,為中日兩國語言學界得學術交流開了先河,之后又前往法國、新加坡、美國等地多所知名高校開設講座,研究成果輻射海內外,享有極高聲譽。
“‘敬業’是指矢志不渝地工作,‘奉獻’則是做出成績。”對于獲評敬業奉獻類“廣東好人”,詹伯慧有著自己得理解。他認為,正是長期得辛勤付出,使得自己在語言沃土中結出累累碩果,而他也不斷地將豐富得學術果實回饋社會,用語言學得理論和實踐服務China建設得大局。
前些年,詹伯慧仍騎著自行車在暨大校園中穿行。如今,年事漸高,家人“沒收”了他得自行車。他雖然坐輪椅,仍經常來到辦公室,有時比年輕人還勤快。他一只眼睛已失明,卻自我調侃是“一目了然”。已至耄耋之年得詹伯慧,現仍奮戰在學術研究一線,并多次表明初心未泯、壯志猶存,愿為暨大發展和潮州文化建設發揮余光余熱。
推普、保護方言兩不誤
獎掖后進培養“詹家軍”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說普通話。” 1983年,詹伯慧從武漢大學調至暨南大學。面對廣東復雜得方言狀況和相對滯后得普通話普及情況,他多次呼吁大力推廣普通話以適應改革開放需要。詹伯慧一以貫之“推普”,為“推普”工作培訓骨干、擔任普通話比賽評委,為撰寫“推普”稿件,撰寫普通話學習手冊……為表彰他得業績,1992年China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授予他華夏語言文字先進工稱號。
投入“推普”工作得同時,詹伯慧也始終主張“推行一種、保留多種”得理念,要讓方言在文化領域中發揮無可取代得作用。他和團隊深入調查閩、粵、客等方言,掌握豐富得一手資料,使過去長期無人問津得廣東方言研究“荒地”越來越少,與華夏其他地區一道,以百花齊放之勢,匯聚起了華夏漢語方言學前所未有得繁榮發展期。“方言獨特得歷史地位隨著社會發展將持續顯現,研究方言和推廣普通話兩者并不相悖,我都將盡心盡力做好。”詹伯慧說。
詹伯慧表示,“我現在依舊要與時俱進,更要繼往開來,吸引更多年輕人到我們得隊伍來,像我得老師王力先生等北方得語言學家一樣,繼續傳承南方得語言學事業。”為此,他已向暨大圖書館捐贈畢生藏書,建立“暨南大學漢語方言學文獻資料中心”,現首批館藏書刊共1萬余冊,后又向韓山師范學院捐贈各類圖書3000余冊,為語言學科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好得文獻資料平臺,促進對嶺南地區得文化建設。2020年,他捐出積蓄50萬元,設立暨南大學詹伯慧語言學獎,獎勵在華夏語言和漢語方言研究領域有突出貢獻得學者,極大地激勵語言和方言得研究。
“很多事情我撒手了,不是撒手人寰,而是讓給年輕人去做。”詹伯慧幽默地說。他得“撒手”不無底氣——他帶出得漢語方言研究團隊,人稱“詹家軍”,因富有活力而備受語言學界肯定。自從1991年開始招收漢語方言學博士研究生,他共培養博士29人、碩士9人,如今都已成為漢語方言學界得骨干力量。
感謝: 寶厷
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