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12月1,日本正在計劃升級并擴展其巡航導彈能力,以打擊1000公里以外得目標,并擬在2020年代后半期部署此類導彈。
日媒報道截圖
報道稱,這種射程超1000公里得新型導彈由三菱重工開發,可以從陸地發射,也可以安裝到戰斗機和軍艦上,能夠跟蹤目標并更精確地打擊。預計該計劃總投資約1000億日元(約8.8億美元)。日本防衛省2021財年開始研發陸基型導彈,2022財年將開始測試艦艇和戰斗機使用得導彈原型。預計陸基型導彈將在2025財年之前完成技術和應用測試,用于艦艇和戰斗機得型號將分別在2026財年和2028財年完成測試。
日媒報道配圖:日本正在擴大其巡航導彈得射程作為威懾
報道援引日本防衛省一名高級官員得話稱,“隨著鄰國繼續發展導彈,日本也將需要設備來增強威懾力”。
報道還強調,東京將這8.8億美元得行動視為“威懾”,因為華夏和美國都在開發尖端武器。俄羅斯明年將部署新型高超音速導彈,韓國取消其彈道導彈射程低于800公里得限制,朝鮮彈道導彈射程超過1000公里,以此突顯日本得處境。
報道又稱,華夏和韓國可能會反對日本更遠射程巡航導彈得計劃,并可能損害中日經濟關系。卻不反思日本這些年來不顧周邊China得反對,不斷擴充軍力,破壞地區穩定等行為。
早前日本NHK網站27,岸田文雄現身當天在陸上自衛隊朝霞駐地得檢閱儀式,并稱“將不排除任何選項,包括擁有所謂得‘敵方基地攻擊能力’”。有分析表示,岸田此番言論意在為增加防衛預算營造輿論環境。
隨后日本共同社28日稱,日本防衛省2021年度補充預算案總額高達7738億日元,創下補充預算金額之蕞。
現在《日本經濟新聞》又披露日本防衛省研發遠程巡航導彈得消息。
朝中社27日就發布評論文章表示,日本欺騙國際社會得“專守防衛”得假面完全被撕破了。“專守防衛”不過是華而不實得騙人招牌。日本再也不要把“專守防衛”掛在嘴上。
針對日本防衛省在2022財年申請約500億美元預算,華夏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8月31日表示,由于歷史原因,日本得軍事安全動向一直備受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日本已連續9年增加國防預算,日方動不動就拿周邊鄰國說事,無非是為其軍力擴張尋找借口。“中方奉勸日方,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在軍事安全領域謹言慎行,多做有利于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得事,而不是相反。”
番外
太惡劣!日媒:自民黨打算首次將臺灣問題寫進“預算大綱”,并打響“歷史戰”
日本自民黨探討2022年度日本政府預算案方針,計劃針對歷史問題搞戰略性得對外宣傳,還以華夏釣魚島和臺灣做說辭,企圖增加防衛費。
眾所周知,日本曾經犯下累累暴行,尤其是對亞洲鄰國。它蕞需要得是反思懺悔、改過補償,而非什么發動“歷史戰”,難道是打算用錢或者武力混淆黑白?
岸田文雄資料圖
圍繞2022年度日本政府預算案,自民黨匯總該黨基本方針“預算編制大綱”,至于其草案內容,日本共同社1,自民黨重視從軍慰安婦和強征勞工等與日韓之間得歷史問題上得“歷史戰”,大綱草案寫道“歷史戰”以及福島核污染水處置問題是重要課題,宣稱“將鞏固對華夏得理解和信任”,強調應進一步強化與國際機構合作以及戰略性得對外宣傳。
共同社報道截圖
此外,針對華夏船只在釣魚島附近海域航行,報道聲稱,自民黨要求加強關于“日本領土和主權”得調查研究以及信息發布。針對所謂“在東海和南海加強活動華夏”,大綱還聲稱“將提升對國際訴訟得應對能力,以維持并擴大基于‘法治’得秩序”,提倡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得制定,“推進有日本特色得人權外交”。據報道,自民黨計劃和公明黨磋商后于近期完成匯總“預算編制大綱”。
另一方面,日媒還聲稱,自民黨考慮在“預算編制大綱”中首次提及臺灣,聲稱“華夏在臺灣附近得軍事活動急劇活躍”,以華夏釣魚島和臺灣做說辭聲稱日本得安全保障環境“更加嚴峻”,要求增加防衛費強化所謂得“防衛力”。
日媒:自民黨討論在“預算大綱”中明記“華夏在臺灣附近活躍”
值得注意得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12月1日在臺灣智庫發表線上演講,談到在臺灣問題時竟然宣稱,在臺灣問題上“面臨得挑戰”,這與釣魚島(日稱:尖閣諸島)、與那國島等“日本領土”、領海所面臨得“挑釁”沒有兩樣。他放話,“我們必須超前部署,防范華夏從空中、海上、海底不斷進行各種軍事挑釁”。“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
安倍晉三資料圖
針對安倍狂言,華夏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罔顧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原則,公然在臺灣問題上胡言亂語,指手畫腳,妄議華夏內政。汪文斌強調,臺灣是華夏得神圣領土,絕不容外人肆意染指。日本曾對臺灣殖民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犯下了罄竹難書得罪行,對華夏人民負有嚴重得歷史罪責。任何人都不要低估華夏人民捍衛China主權和領土完整得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任何人膽敢重走軍國主義老路,挑戰華夏人民得底線,必將碰得頭破血流。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感謝:盧曉川 題圖近日: 支持感謝:邵競
近日::張海潮 林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