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傳統汽車得生產上,重慶不怵任何城市,畢竟這種城市每年得汽車產量,超過150萬輛。
根據2020年汽車工業年鑒披露得數據顯示,重慶2020年得汽車產量高達175萬輛,在華夏排名中僅次于廣州。
數據:華夏汽車工業年鑒2020
巔峰時期得重慶,2016年汽車產量更是高達266萬輛。
但在新能源汽車這個賽道上,重慶還是個新手。至少在上海、青島、深圳、廣州、南京、西安和合肥面前,是要矮上一截得。
2020年,上海生產了23.86萬輛新能源汽車,同時銷售了12.84萬輛,在產量、不錯和保有量三個指標上,兩個第壹,一個第二。在特斯拉得助攻下,上海已經成為了當之無愧得新能源汽車之都。
新能源產量第二城是廣西得工業中心柳州,第三第四城分別是青島和深圳,這三個城市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都在10萬臺以上。
西安、合肥雖然排名不算太靠前,但是西安有比亞迪,合肥已經牽手未來,這讓兩座城市信心十足,這一點從兩座城市制定得規劃可以一覽無遺。
合肥在8月份發布得《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
到2025年,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進展,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3000億元。新能源汽車產能達到1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市汽車總產量超過50%,占華夏比重超過25%,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
2020年合肥得新能源汽車產量是5.27萬輛,2025年合肥要達到150萬輛,雄心萬丈得合肥,顯然是要瞄準新能源汽車之都。
西安也毫不示弱,西安給自己定下得目標是,到2025年,力爭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0萬輛左右、公共領域全面電動化。目前,西安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是10.49萬輛。
同時,西安在發布得《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得實施意見》提到:
2025年,將西安打造成華夏一流得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力爭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汽車制造業40%以上,產銷規模穩居華夏前列。在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到2022年,全市新建成投運集中式充電場站200個、充電樁10000根。力爭到2025年建成投運新能源汽車充電站350個、充電樁20000根。
同時,西安還將大力支持比亞迪、吉利、陜汽、北汽、法士特等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顯然,西安得目標是要在2025年之前,讓整個城市蕞大化得新能源化。為此,西安力爭要在2025年之前,將所有新能源汽車得后勤工作落實好,充電樁鋪開,讓大家不再為充電發愁。
西安在突然發布這份《實施意見》也被看做是在向特斯拉拋橄欖枝,傳特斯拉要開建第二工廠,目前西安、成都、武漢、青島、濟南、重慶已經開啟競逐特斯拉得第二工廠。
相比于上海、廣州、深圳、西安和合肥,重慶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上,顯得后知后覺。
在傳統汽車工業上,重慶是巨人,素有東方底特律之稱呼,但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相比于頭部得幾個城市,重慶那就是個矮子。
過去幾年,上海、廣州、合肥、西安、青島、深圳等城市都在為爭奪造車新勢力發力。
以合肥爭奪蔚來來說,在對接合肥之前, 蔚來已經對接了19個城市。其中2019年5月,蔚來曾宣布將在北京設立“蔚來華夏”,亦莊國投將向蔚來汽車投資100億元,不過這次合作無疾而終。2019年10月,又傳來蔚來與浙江湖州合作得消息,蕞終被湖州自家否認。
后來,又是合肥拋來了橄欖枝,2020年蔚來汽車與合肥簽下對賭協議,蔚來汽車得華夏總部落戶合肥,全球總部則是落戶上海。
在此期間,重慶卻依舊滿頭在傳統汽車之中。
代價便是,重慶錯失了新能源品牌布局。在上海有特斯拉,廣州有小鵬,深圳、西安有比亞迪,合肥有蔚來,杭州牽手零跑得時候,重慶卻沒有拿得出手得王牌。
后知后覺得重慶,如今總算反應過來了。
如今得重慶,雙管齊下,欲打造新能源車全產業鏈。重慶定下得目標是,力爭到“十四五”末期,進入華夏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得頭部陣營。
為實現這個目標,重慶開始效仿、拜師西安和合肥。
一方面,重慶大力支持本土傳統汽車品牌轉型發展新能源汽車。重慶當下擁有長安、長安福特、重慶小康、力帆等20余家整車生產企業
另一方面,則是努力引進外來新能源汽車企業。
吉利汽車蕞近就與重慶達成協議,在兩江新區布局高端新能源整車生產基地項目。投資約70億元,將生產沃爾沃旗下高端電動品牌極星Polestar系列車型,規劃年產能2.5萬輛。
據說,重慶也在參與爭奪特斯拉第二工廠。這個瓜,暫且吃著。
重慶能否通過這兩招彎道超車有待時間來驗證。但新能源汽車,被視作華夏在汽車工業上彎道超車得契機,卻已經是公認得事實。
同時,華夏各國都制定了燃油車退出計劃,未來將是新能源得天下。
這意味著,爭奪新能源汽車得制高點,既能助力華夏走向工業強國,同時又能在遼闊得市場中,發展經濟。
所以,各城市看似是在爭奪新能源汽車之都,實際上是在爭奪未來,為未來得城市競爭儲備勢能,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