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非碳基生命體,例如硅基生命體?虛質量是否真實存在,如果沒有,為什么從理論上可以推導出來?黑洞會不會消失?……
10月30日晚上,在世界基本不錯科學家·科學T大會上,這些由小科學家向基本不錯科學家發出得提問,被編譯為基因代碼封存了起來,留待未來解答。
這些提問被編譯為基因代碼封存了起來
世界基本不錯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邁克爾·萊維特、2019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得者雷蒙德·史蒂文斯等科學家共同在現場見證了這一幕。
【“好得科學家99%得時間都是錯誤得”】
T,是“teenger”(青少年)得縮寫。年輕人是科學得未來,世界基本不錯科學家論壇特設了科學T大會,邀請百位“小科學家”參會,并由基本不錯科學家開講“科學第壹課”。
“我經常跟青年科學家交流,他們總是有新點子。”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萊維特說,作為一名老科學家,蕞大得價值就是指導和幫助年輕得科學家。“現在得世界有很多可能性,比如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帶來得新世界,但我知道答案就在年輕人手中。”
在他看來,一名好得科學家99%得時間都是錯誤得,如果不出錯,說明做得事情太簡單了。“年輕人不要怕犯錯誤,我們可以從錯誤中收獲很多。”
“電動汽車在10年前還只是一個夢想,現在已經無處不在。”史蒂文斯以特斯拉得電動汽車為例,說明基礎研究和應用科學都很重要。許多生命科學領域得基礎研究,盡管一時還看不到未來得應用方向,但卻隨時可能導向重要得突破,比如新冠疫情之下得快速檢測試劑和mRNA疫苗。
在他看來,數據不斷增長,科學進入整合時代,即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整合在一起。一些多年前已經解決得問題,當下利用新得數據和信息,也許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
他親切地叮囑“小科學家”,要努力實現生活和科學工作得平衡,“我喜歡在華夏生活,不管是在上海,還是上周去云南爬雪山。”
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爾·威曼,以視頻形式分享了科學家思維得培養方法。除了進行科研,威曼也是一位致力于培養未來科學家得教育家,他用自己得諾貝爾獎獎金成立了教育基金。他希望“小科學家”帶領更多得年輕人掌握科學思維,以應對未來得挑戰。
【首次線上海選參會小科學家】
這么多“小科學家”是怎么選出來得?
“扶持青年成長”是世界基本不錯科學家論壇三大使命之一。今年得科學T大會,首次通過線上海選、直通賽等形式,選拔參會小科學家。暑期舉行得線上海選,有6000多位來自華夏各地(含港澳臺地區)及海外得學生參與。
將比爾·蓋茨視為偶像得蔡佳潔來自杭州,她得父母都是軟件工程師。耳濡目染之下,她從10歲起就學習C++和java語言。喜歡得她,還開發了一個APP,利用風力圖和水汽數據,可預測拍攝日落得可靠些光影效果。
將比爾·蓋茨視為偶像得蔡佳潔
來自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得余澤瑋,因為家中長輩意外跌倒受傷,開發了獨居老人語音監護系統,可監測老人意外摔倒得情況,并發送報警信息。
【他們也曾有過這樣得困惑】
緊接著“科學第壹課”,來到了提問環節。
來自長沙雅禮中學得天成通過視頻連線,向萊維特提問:為什么一個小小得化學基團改變了,就能導致疾病?“正如一個字得變化就能改變整句話得意思,一個很小得分子變化就可能會造成很大得差別。”萊維特打了一個比方。
華東師大二附中得姬聿佳提問,蕞近得研究展示,人類得大腦可以在體外進行培養,并能對外界釋放得電信號刺激做出反應。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腦也處于受外界特定信號控制得狀態?是否可以通過改變信號,來改變人類得心理認知,從而改變行為模式?
華東師大二附中得姬聿佳在提問
史蒂文斯稱贊這是一個很棒得問題。大腦處理信息是蕞令人興奮得科學領域,腦機融合也是近年來得熱門研究。科學家嘗試實現外部信息與大腦得溝通,以及疾病治療。“外部得力量確實可以影響我們得大腦,但需要謹慎推動這方面得探索。”
大眾對于量子力學有哪些誤區?面對上海平和學校得姚同學得提問,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長聘教授金賢敏回答,在量子力學中,并非“所見即所得”。而人們總喜歡把眼睛看到得和物理存在得現象直接做對比,因此容易引起誤解。就拿“薛定諤得貓”來說,本來一只貓非死即生,但量子力學認為這兩種狀態可以疊加。“我在2013年做過兩塊金剛石得疊加試驗,也有人做過細菌得疊加,也許100年后,我們就可以觀察到既死又活得貓,盡管它可能只存在于10得負幾十次方秒中。”
華東師范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姜雪峰說,幾十年前,他對科學是既向往又害怕,后來和世界基本不錯科學家交流才知道,他們也曾有過這樣得困惑。
今天得基本不錯科學家,當年也曾經是“小科學家”。以少年之名,燃科學之光,未來值得期待。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感謝:黃海華 題圖題圖和內圖都由孟雨涵攝
: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