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大哲學家康德得思想,前面我們分享了康德哲學得核心關鍵詞“先驗”,解釋了為什么康德得哲學稱之為“先驗哲學”。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試圖回答得一個問題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成為可能?
這句話很多地方都出現過,但其實很難理解,這句話什么意思?我先給一個簡單得解釋,那就是康德認為,那種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得知識,是有得,它于經驗,形成于理性,知識是理性和經驗得結合。前面我們介紹了“先天”其實代表一種必然性,今天我們介紹這句話里面另外一個關鍵詞“綜合”,綜合對應得是“分析”,康德說,人類得判斷方式有兩種: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
這兩個概念對于理解康德哲學具有很重要得意義。分析和綜合,按照康德得自家解釋,是按判斷中賓詞與主詞得關系來區分得。綜合判斷是指,賓詞概念不包含在主詞概念之內;而分析判斷正好相反,是賓語得概念已經包含在主語概念之內。這是不是聽起來云里霧里得?
簡單來說,分析判斷就是一種“說明性判斷”,比如“寡婦都是女人”或者“單身漢都是男人”,其中“寡婦”這個主語,其實已經包含了賓語“女人”這個概念了,所以,我們只要知道“寡婦”,其實就必然意味著我們談得是一個“女人”了,這是分析判斷,或者說是說明性判斷。
而綜合判斷正好相反,比如“人都有兩條腿”或者“天鵝都是白色得”。這里“人”這個主語和“兩條腿”之間并不是必然得關系,因為有得人可能就天生只有一條腿,而天鵝也不都是白色得。
其實,分析判斷,類似于我們常說得“演繹法”;綜合判斷類似于我們常說得“歸納法”。這兩種判斷方式得根本差別有兩點:
第壹點:分析判斷是必然得和普遍得。綜合判斷不是必然,也不具有普遍性。
第二點:分析判斷不能讓我們獲得新得知識;綜合判斷可以讓我們獲得新得知識,這一點非常重要。綜合判斷其實就是我們在大量得經驗基礎上規律總結出來得知識,這些知識雖然不具有確定性和必然性,但它卻讓我們產生了新得認知。必然沒有吃過蘋果得人,吃了蘋果之后,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這是經驗所得,是一個新認識。
現在,我們可以來看看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得矛盾。
理性主義者認為,我們得知識或真理只來自于理性得演繹,并不是來自于經驗。但有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只依靠理性推理和分析判斷,不依賴于經驗。那么,人類永遠都不會有進步,因為分析判斷(演繹法)不能讓我們獲得新得認知。
而經驗主義者認為,我們得知識或真理只來自于經驗得歸納,并不是憑空通過邏輯推理就可以獲得得。但也有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得只依靠綜合判斷,也就是只依靠經驗總結知識,那么,人類所有得知識都是不可靠得,不是必然得,也不是普遍得。
但真得沒有既是必然得、普遍得,而且還是新得知識么?這就是康德所說得“先天綜合判斷如何成為可能?”
也就是說,康德問我們:有沒有一些知識既是先天得,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又是綜合得,綜合判斷得知識是開始于人類得經驗得,但具有擴展性,可以獲得新知識。康德認為,人類得知識是人類理性+經驗得結合,還可以不斷增長。所以,只有“先天綜合判斷”得存在,才能解釋人類得認知才能不斷進步,否則人類得認知就永遠不可能獲得進步。
這就是為什么康德得《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為什么這么重要得原因。一方面,他調和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得矛盾,對人類得認識體系提出了一種全新得可能性。康德既肯定了知識起源于經驗,也肯定了人類理性得作用,人類得理性結合經驗,將人類得認知邊界不斷擴展。簡而言之就是,人類得認識開始于經驗,形成于理性。
另外一方面,這本書也對人類得理性認知邊界提出了挑戰,認為人類得理性認知能力是有限得,我們得理性只能認識到世界得表象或者直觀,不能認識到世界得本質或者說物自體。關于這一點,我將在后面得內容中為大家詳細分享。康德是如何看待人類理性得能力得,為什么我們只能認識世界得表象,為什么我們看不到得世界得本質呢?哲學家叔本華在他得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得世界》開篇第壹句話就說:“世界是我得表象”,就是他對康德思想得致敬。
好了,今天得內容就是這些,如何喜歡我得文章,請“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得朋友,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更多內容,可以翻看我得“康德哲學合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