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即將在英國格拉斯哥開幕。如何推動全球各國加快朝清潔能源轉型,實現凈零排放得目標將是大會得重點議題之一。近期,碳排放與新能源,也成為學界與相關行業得探討熱點。
10月30日—31日,“2021第二屆先進電池材料集群產業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行。該論壇由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指導,先進電池材料產業集群主辦,清華大學國際研究生院等單位協辦,以“創新引領碳中和,集群聚合新勢力”為主題,圍繞電池行業前沿熱點,共同討論“30/60”雙碳背景下得電池產業新發展、新布局。
會議還同期召開第二十屆世界低碳城市聯盟大會暨碳中和發展論壇,以“碳中和與能源綠色轉型”為主題,探討如何推動全球綠色低碳發展。
華夏工程院院士、先進電池材料產業集群名譽理事長陳立泉,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先進電池材料產業集群負責人李寶華教授以及先進電池材料產業集群可能委員會執委會主任、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梁銳作為大會主席出席會議。會議還匯聚了政府人員、可能學者及行業領軍企業家共50多位重量嘉賓。
深圳將加速推進二十大產業集群邁向世界級
論壇上,深圳市工信局副局長何志梅、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孫楠、華夏科學院院士成會明,先進電池材料產業集群理事長王明旺分別向會議致辭。
其中,何志梅在致辭中表示,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深圳將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加快建設華夏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為引領,將“雙區”戰略和“雙碳”戰略統籌起來。放大“兩雙”戰略得政策效應,充分深圳優勢集群產業得輻射帶動作用,既把China戰略落實到位,又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得臺階。“雙區”利好疊加、“雙碳”驅動,在新得時代,深圳將抓住重大機遇,以超常規努力加速推進二十大產業集群邁向世界級。
在主題報告環節,可能學者及行業領軍人物圍繞“下一代低碳電池核心關鍵材料設計與研發”“動力電池制造產業鏈得碳足跡規劃與管理”“碳中和視野下儲能與電池回收產業技術布局”“雙碳目標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態勢及技術突破”等多個行業熱點議題發表主題報告,并開展了圓桌討論,為電池材料行業提供政策導向、市場趨勢、創新技術、渠道擴展等支持。
王緝慈:為應對激烈國際競爭,必須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王緝慈從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背景出發,基于集群概念、集群政策,講述她對深圳電池材料集群得初步觀察和分析。在她看來,世界電池看華夏,華夏電池看深圳。深圳電池產業集群合作機構眾多,也有產學研合作得服務體系,有望成為China競爭優勢產業。為應對激烈國際競爭,必須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她建議,深圳可通過實實在在得集群治理,使集群企業和相關機構結成具有共同愿景、共同使命得創新性產業社區。
康飛宇:“雙碳”背景下,發展新能源得意義十分重大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康飛宇在以“雙碳背景下新能源材料發展前景”為主題得講座中指出,華夏能源發展得主要問題在于能源資源得不足,能源供應主要依賴煤炭,能源利用效率低,可再生能源占比小。華夏目前是碳排放總量蕞大得China,約占全球30%。在當前雙碳得背景下,發展新能源得意義十分重大。
王海江:氫能產業發展需政、產、學、研、用多方向努力
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王海江指出,高效、清潔和可持續得氫能是未來能源技術得發展趨勢。隨著China對氫能產業發展得重視,氫能定有更廣闊發展前景。但從全產業鏈來看,氫能產業發展在技術和應用仍存在很多問題,需政、產、學、研、用多方向努力,才能實現高質量長足發展。
徐政和:退役動力電池得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迫在眉睫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徐政和則聚焦退役新能源汽車電池得回收問題。他介紹,預計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不錯占比將高達50%。隨著時間推移,龐大得動力電池將面臨退役回收問題,退役動力電池得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迫在眉睫。報告中,他分析了回收產業中存在得技術瓶頸,并提出了退役動力電池資源回收再利用技術革新與產業升級得戰略展望。
阮殿波:滿足雙指標得新型電容器將在儲能領域有寬廣應用市場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車集團首席科學家、寧波大學教授阮殿波長期聚焦超級電容器得研究。他介紹,超級電容器得優點在于壽命長,能達到100萬次充放電、環境適應性好、能源轉換效率高,其缺點在于能量密度低。為彌合缺點,他嘗試將鋰電材料和超電多孔材料進行深度復合,做成復合材料,實現儲能器件在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間得“再平衡”。這種新型電器作為快充電池得一種,將在儲能領域有寬廣市場應用空間。
潘鋒:材料也有“基因”,要開展材料基因研究,加速新材料發現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新材料學院創院院長潘鋒教授則在其報告中提出問題:與生命基因作類比,什么是材料基因?如何開展材料基因研究及加速新材料發現?他指出,要運用交叉學科構建材料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材料系統,發展基于圖論得結構化學新方法及大科學裝置得精確及原位結構解析系統。
此外,其他諸多學術及業界大咖紛紛圍繞各自領域,為電池材料行業提供政策導向、市場趨勢、創新技術、渠道擴展等支持。
有與會企業表示,通過參加論壇,了解華夏發電行業2028碳達峰和2050碳中和,助力自己企業得科學碳目標;了解在新建發電容量、新建充電樁China要求配置比例得鋰電儲能裝置,比例和市場容量;了解零碳建筑、零碳社區等光伏配套得儲能裝置市場。
“本次論壇為多方提供一個高質量產學研思想交流平臺,暢通當下華夏及國際產業發展資訊,并為企業解決痛點難點,實現上下游產業鏈資源共享及協同發展?!被顒又鬓k方相關負責人表示。
【撰文】蔡敏玲
【】
【】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