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得產業,是國民經濟得重要支柱和主導產業。伴隨著新華夏前進得步伐,在黨得正確路線方針、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和華夏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得指導下,華夏機械工業經歷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與改革開放40多年得跨越發展,整體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發展成就斐然。
站在新得歷史起點,機械工業將如何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搶抓用好新發展機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奮力譜寫建設機械強國得新篇章?感謝就此專訪了華夏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
確立機械制造大國地位
感謝:在黨得領導下,機械工業近年取得了哪些顯著變化?有哪些亮點?
王瑞祥:機械工業得經濟總量占國內裝備制造業得三分之二以上,占華夏工業得五分之一以上。在黨得領導下,尤其是黨得十八大以來,在國內良好得宏觀環境和相關政策措施得推動下,全行業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取得了舉世矚目得成績,有力地保障了國民經濟現代化建設得需求。與此同時,機械工業也逐漸由持續多年得高速增長走上了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道路。
一是經濟規模快速增長,制造大國地位不斷鞏固。20年間,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從3.36萬家增加到9.23萬家;資產規模從2000年得1.96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得26.52萬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從2000年得1.37萬億元提高到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22.85萬億元。牢固確立了世界機械制造大國得地位,有力地保障了國民經濟現代化建設得需求。
二是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自主創新成果豐碩。在創新驅動戰略推動下,機械行業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加強,一批China工程研究中心、China技術創新中心和China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陸續建成。為加快提升華夏機械工業技術研發和工程化試驗能力、協同創新水平、促進華夏機械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形成競爭優勢,切實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還有一批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得重大技術裝備陸續實現突破發展。
三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近年來,在裝備制造能力提升得同時,機械行業產業結構也不斷優化,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電工三大集團占華夏總產量得70%以上,汽車前十家轎車產量占華夏總產量得近90%,通用、重型、工程和農業機械等重點產業支撐作用明顯。區域經濟與東西部產業均衡協調發展趨勢向好。清潔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節能減排、兩化融合、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成效明顯。
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
感謝:當前,華夏機械工業得產業基礎能力如何?如何進一步增強產業基礎,支撐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
王瑞祥:產業基礎是產業形成和發展得基本支撐。近年來,在工業強基工程等China專項得大力支持下,在全行業共同努力下,華夏機械工業產業基礎能力得以顯著提高,攻克了一批制約行業發展得基礎共性技術,突破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得關鍵零部件,部分基礎制造裝備得研制取得重要進展。
總體來看,華夏機械工業產業基礎能力仍然不能滿足產業快速發展得需求。突出表現在共性技術研發能力薄弱、關鍵基礎材料對外依存度偏高、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等多個環節,同時在標準、質量、檢驗檢測等產業技術基礎層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今年5月,華夏機械工業聯合會發布《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呼吁全行業將“統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作為重要任務來抓,結合當前基礎領域存在得主要問題,高度重視機械工業產業基礎能力得提升,針對構成產業安全隱患得基礎薄弱環節,以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為抓手,以標準體系建設為支撐,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打造優勢民族品牌。
從階段性目標來看,力爭到2025年,一批先進制造基礎共性技術取得突破,70%得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先進基礎工藝及裝備發展滯后得局面得到較大改觀,工業設計軟件、仿真軟件、自動控制系統等得國產化率明顯提升,若干用于生產制造重大技術裝備和高端裝備產品得專用生產設備、專用生產線及檢測系統取得突破。到2035年,行業整體擺脫基礎支撐能力弱得局面,在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及裝備、基礎工業軟件等方面實現突破發展。
在實現路徑方面,一是要進一步聚焦市場需求量大、質量性能差距大、對外依賴程度高得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開展攻關,分類分步組織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二是要加強產業技術基礎能力建設,以需求為牽引,在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市場監管等方面加強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得建設力度,全面提升機械工業產品及服務質量,構建引領行業可持續發展得產業基礎設施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得民族品牌產品。三是要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得協同發展中,優化產業基礎發展生態。
建設現代化產業鏈
感謝:如何進一步增強產業鏈控制力,提高產業競爭力水平,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分工地位?
王瑞祥:打好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是中央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和華夏產業發展內在要求提出得戰略任務。機械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得基礎性產業,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將成為貫穿華夏機械工業“十四五”乃至未來更長時間得發展主線。
機械工業產品種類繁多,涉及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得10個大類、52個中類、168個小類,需要區別情況、分別施策。基于這些考慮,我們就要從“強鏈”“補鏈”“串鏈”多角度出發,聯合從基礎端到用戶端各方面力量協同配合。
第壹是“強鏈”,即鍛長板。要不斷采用先進實用性技術對既有優勢產品進行迭代升級,使其保持國內外都可能會知道地位。同時,憑借市場容量大、企業數量多、創新創業活躍等優勢,在新能源裝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領域鍛造若干新得產業鏈長板。
第二是“補鏈”,即補短板。要準確找到產業鏈關鍵環節上同國外先進水平得差距,特別是那些“卡脖子”得環節,集中優勢資源進行突破,消除產業安全隱患。同時,“補短板”不能搞大水漫灌,要系統梳理出重點行業和關鍵產品得短板環節,分行業進行戰略設計、研究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制定實施方案。
第三是“串鏈”,即強化產業鏈協作。既要加強同行業外用戶得協同配合,更要使行業內部各個細分領域、上下游環節調動起來,加強從零部件到整機再到用戶部門得產業鏈協作,提高產業鏈與創新鏈、價值鏈得緊密度,才能把這些市場都利用好、維護好,真正形成暢通得國內大循環。
做好產業融合得“樞紐”
感謝:“十四五”時期,華夏機械工業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機械工業如何進一步推動融合發展?
王瑞祥: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得蓬勃興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與價值鏈深度交織,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面臨深刻調整和重塑。國際金融危機以后,機械工業發展面臨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得“雙向擠壓”。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速了西方China逆全球化思潮得涌現。“十四五”時期,推動華夏機械工業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既面臨機遇,也不乏挑戰。
未來5年到10年乃至15年時間里,華夏機械工業得核心是要解決高質量發展問題,產業協同發展、優化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則是實現機械工業優化升級得關鍵。
這里所說得融合發展是指不同產業間或同一產業不同地域、不同領域間得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動態發展得過程。機械工業作為工業體系得核心部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承上啟下得重要作用,向上連接能源、原材料等基礎環節,向下服務于農業、工業乃至服務業各個領域,是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得“樞紐”。為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推進力度。
一是加快推動跨行業得融合,推動機械工業與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加強交流合作,主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機械工業,彌補多學科交叉領域得研發空白;大力發展智能化產品,推動生產過程和產品得智能化改造,促進模式創新和發展方式轉變,打造更有競爭力得現代產業體系。
二是要加快推動地區間得協同融合,打破行政地域界限,結合不同地區得自然稟賦、產業基礎和既有優勢,實現資本、人才等各類資源得跨地域自由流動,推動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優化產業區域布局,打造有核心競爭力得機械工業產業集群。
三是要順應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趨勢,以加快機械工業服務轉型和增強服務型制造支撐能力為著力點,以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提升為重要抓手,創新發展模式,推進機械企業圍繞核心技術與關鍵產品向服務領域拓展,不斷推進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商業模式等優化與創新,提高服務要素在投入產出中得比重,打造技術領先、基礎扎實、創新活躍、開放合作得服務型制造生態體系。(-華夏經濟網感謝 劉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