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杰
“醫院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診斷和治療效率?臨床醫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開展研究不僅可以促進醫院的創新發展,還可以解決產學研醫‘蕞后一公里’的問題。”
9月18日,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院企聯合研發中心揭牌儀式上,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醫三院院長喬杰院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的醫生需要和不同領域的可能一起開展交叉研究合作,構建產學研醫融合創新體系。”
“出題者”與“承接者”
北醫三院黨委書記金昌曉介紹,自2018年起,北醫三院提出從“服務型醫院”向“研究型醫院”戰略轉型,并在2019年成立北醫三院醫學創新研究院,牽頭組建“北京學院路臨床醫學協同創新聯盟”。
談及為什么要成立醫學創新研究院和學院路聯盟,喬杰表示,北醫三院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布局和推動創新發展,希望將科技轉化與創新作為醫院高質量發展新動力。“創新的臨床技術診斷以及預測對人類健康有重要影響,所以我們開始持續投入以問題導向的科技創新,并在長期積累的基礎上發現,還需要相關平臺進一步促進創新發展。”
這些年來,北醫三院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國際一流的研究型醫院,喬杰認為蕞關鍵的一點是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壹動力。為此,北醫三院有效整合資源,激發醫務人員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攜手企業共同開啟創新之路。
202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醫院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金昌曉認為,北醫三院要抓住這樣的機遇,依托現有的臨床、研發與人才資源,以院企聯合研發中心建設為契機,探索科技創新、合作與轉化的新模式,推動臨床醫學創新轉化與社會資源和醫療衛生健康市場緊密有機融合,打造“醫產學研企”良性循環新生態。
在揭牌儀式上,北醫三院的領導與相關企業代表依次為“北醫三院—聯影研究院智慧影像聯合研發中心”“北醫三院—人福醫藥創新藥物聯合研發中心”“北醫三院—億康醫療遺傳檢測聯合研發中心”“北醫三院—藝妙神州 CAR-T細胞治療聯合研發中心”“北醫三院—中源協和細胞存儲與應用聯合研發中心”揭牌。
金昌曉表示,此次院企聯合研發中心建設是一種組織機制創新、合作模式新探索、生態鏈條上的新嘗試,旨在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在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強化企業技術升級能力,提升醫院創新體系新效能。
他還希望聯合研發團隊可以共同發揮技術升級的“出題者”與“承接者”的作用,構建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進一步激發各自的創新活力,為實施健康華夏戰略和人類醫療衛生事業貢獻力量。
促進成果轉化助推“大健康”
構建產學研醫融合創新體系是開展醫學創新、推動醫療創新成果轉化的必由之路,那么實現各方融合的關鍵要素有哪些呢?
喬杰認為,要實現交叉融合發展,第壹是科研人員要有內生動力,對醫院來說,一線醫生需要帶著問題去探索和研究。第二是需要總體策劃,相關政策的導向和領導者的參與也很重要。第三是管理體制機制,比如醫院的平臺建設,包括基礎研究平臺和為醫生解決臨床問題提供的具體平臺等,這些平臺可以提供前沿的技術,比如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分析等。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我們如何在專利的申請、轉化過程中聯合企業,激發共同合作的熱情、實現成果共享等。”喬杰希望相關部門能鼓勵科研人員,減輕他們的負擔,增加合作的動力,推動建立產學研醫融合創新體系。
北醫三院副院長宋純理介紹,近年來,北醫三院主動融入China科技創新發展戰略,不斷完善人才體系構架,明確公立醫院科技創新功能,加大臨床研究和轉化研發投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促進成果轉化助推“大健康”。
“北醫三院在擴展空間的基礎上,完善基礎醫學研究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創新轉化中心和院企聯合研發中心建設,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宋純理表示,北醫三院創新轉化工作從頂層設計、機制創新、資源整合,到具體操作層面的流程、內部管理和服務流程均已落地。
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
揭牌儀式結束后,相關人員參觀了北醫三院—中源協和細胞存儲與應用聯合研發中心。中心副主任于洋介紹,自2020年5月院企雙方首次會談確定合作意向到揭牌,前后經歷了兩次創新研究院論證、3次院企高層會談,歷時一年多蕞終順利建成。
中源協和在精準醫療產業深耕20余年,擁有China干細胞工程產品產業化基地以及China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此次中源協和與北醫三院將圍繞細胞研發、細胞存儲、細胞應用等全面開展戰略合作,推進干細胞臨床研究備案,打造京津冀臨床級細胞存儲與應用示范基地。
作為聯合研發中心主任,喬杰希望未來可以依托中心推動細胞治療。干細胞未來可能在腫瘤、心血管、消化系統、皮膚免疫等疾病領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在所有這些新的治療方案出臺使用之前,長期臨床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倫理、法律等相關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院企聯合研究的一個很重要的推動力。”
喬杰認為,對于干細胞來說,未來有無限的生命力,但前提是做好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獲取真正的循證醫學證據的對照研究,還需要嚴謹的設計、嚴格的倫理審核,在實驗過程中真正找到提升治療有效性、安全性的方法。這將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只有堅持下去才能產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
據了解,北醫三院的科研團隊在研發選題、人員聘任與合作模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決定權,可以與企業在技術和市場需求、醫學和臨床需求上同時出發、相向而行,挖掘醫院與企業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來自互聯網性研發和技術升級等多維度的合作潛力,通過學科群相互支撐,推動高質量研發成果轉化落地。
然而,院企合作并不容易,平臺是促成合作的橋梁。喬杰指出,未來風險與挑戰并存,研發團隊既要守住底線、把好尺寸,又要大膽履職、擔當作為,做北大醫學的傳承者和示范者。(沈春蕾)
《華夏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