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咱聊了地鐵一號線澤民站旁,白云莊版“貍貓換太子”的故事,這“戲劇映入現實”的感覺怎么樣?要是不過癮,我們今天就再來一個。小時候我們都“唧唧復唧唧”地學過《木蘭辭》,了解那“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那么今天,我們就講一個寧波版的“替父從軍”——“羅品山代父戍邊”的故事吧。
出白云莊我們來到西塘河邊的公園,沿著這里曾經的古河坎線向西溜達,這里曾經也有一座橫跨于河上的石拱橋——西成橋,橋上的石階連接南北兩岸,橋下的河道溝通東西水路,當年也算是美麗大方的水陸要津了,我們今天的故事就要從這橋邊講起。
1699年,也就是康熙三十八年,浙東一帶鬧了饑荒,尤其是紹興,相當嚴重,可以說是民不聊生,餓殍遍野,伴隨而來的就是糧價飛漲,這其中也不免有奸商哄抬物價的因素存在,但更主要的還是官府賑災不利,導致災情每況日下。身在寧波的羅嵒一家心生惻隱,覺得天下百姓本是一家,自然應該互幫互助,更別提這相距如此近的浙東子民了,于是便置辦了糧食,裝船出發,但當時官府對于周邊物資的出入監管甚嚴,所以羅家只能假借官府的名義前去送糧救災。船隊夜行至西成橋下時,剛停船準備休息,就被附近的老百姓發現了,不明真相的群眾以為這個船隊是趁著饑荒準備去高價賣糧的黑心商人,遂一擁而上,截停了運糧船,無論羅家人怎么解釋,大家就是不相信,“有錢不賺王八蛋”,“你能這么好心去送糧”,爭吵中甚至有幾艘船都被直接搞沉了,蕞后一直鬧到了官府,十幾人被判了個充軍,羅嵒擔心年事已高的父親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便主動提出由自己代替父親前去戍邊。就這樣,羅嵒蕞終被發配到了東北的鐵嶺衛。
雖說這個案子挺冤的,但幸運的是,當時負責鐵嶺衛的奉天府尹廖騰奎,是個明白人,知道放糧那事兒屬于誤會,而他又是代父戍邊,就這份孝心也值得以禮相待,所以羅嵒在充軍期間到并未受什么刁難,也沒吃什么苦。時常還能在周圍的山林間溜達溜達,弄點野味,整點小燒烤啥的。直到他五十多歲時,蒙天下大赦,才得以返回家鄉。由于羅家一直是以書畫傳家,充軍前的羅嵒就因一手“墨竹”聞名鄉里,所以返鄉后的羅嵒他拾起了多年未提的毛筆,以此為業,直至終老,享年七十六。
故事講到這里就差不多了,但了解我朋友肯定知道,這個狀態肯定又要分享小知識了。沒錯,弄跌!除了今天說得“充軍”,我們還常常能在電視劇里見到另一個古代刑罰“流放”,其實這兩個是有很大區別的,就程度上來說流放稍微輕一點,基本上到了地方老老實實的勞動改造就行,而充軍戍邊顧名思義,除了平常的勞動外,當有戰事的時候,還得當炮灰。其次,就地點來說,充軍戍邊基本上就是遙遠荒涼的邊關了,而流放是根據距離來的,所以只能說流放地“大多數”是鳥不拉屎的地方,但并不可能嗎?,另外就時間來說,流放是有時間限制的,期限到了就可以回來,可充軍基本上就是“無期”了,更有甚者是在本人死后子孫或者親戚朋友中還得繼續找個人接著“充”。怎么樣,奇怪的知識又增長了吧。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里吧,還想聽關于咱寧波的故事嗎?記得關注我哦,明天我們讓一位認識的“女鬼同學”返個場,搞一個“寶塔鎮女妖”的故事嘗嘗吧。
DEEPIN寧波,跟我坐著地鐵逛寧波,感受寧波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