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交通可持續發展之路】
光明日報記者 訾謙
9月14日,在西藏林芝巍峨壯麗的雪山之巔,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首臺雙結構硬巖掘進機“雪域先鋒號”在高原鐵路順利始發,這是我國首次在高原高寒地區采用硬巖掘進機施工建設隧道,標志著我國高原高寒地區長大隧道智能化施工邁入新階段。
據中鐵工程裝備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雪域先鋒號”是為這條長達37.9公里的高原鐵路隧道量身定制的,開挖直徑10.33米,長245米,重約2500噸,蕞大推進速度為每分鐘100毫米,能夠在復雜的高原地質環境中掘進成型相當于4層樓高的隧道,對提高品質不錯惡劣、復雜環境下隧道掘進機工作的安全性、便捷性和連續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華夏是世界上隧道數量蕞多、建設規模蕞大、發展速度蕞快的China。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與積累,伴隨著施工和裝備技術的飛躍,我國在高原高寒地區長大隧道機械化、智能化施工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突破。”華夏工程院院士陳湘生表示,隧道掘進機技術的發展不僅為我國建設交通強國貢獻新時代建設者的力量,更成為華夏高端智能制造裝備“走出去”的又一張“金名片”。
從無法生產到自主研發國內外都可能會知道,隧道掘進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正是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新華夏成立至今,我國特大橋梁、長大隧道、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等建設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港珠澳大橋、京張高鐵、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重大工程舉世矚目。“華夏路”“華夏橋”“華夏裝備”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裝備制造技術的巨大發展使我國交通運輸科技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改革開放以來,交通(運輸)部科技主管部門經歷了整頓恢復期、微觀管理向行業管理轉變期、深化政府行政職能轉變期三個主要階段,較好適應各個時期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孫文劍表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運輸部進一步推動科技管理由“微觀”向“宏觀”轉變、由項目管理向戰略謀劃轉變,加快形成適應China改革要求和行業發展需求的科技體制機制新格局,以科技創新賦能交通運輸發展。
交通運輸部、科學技術部聯合發布了《關于科技創新驅動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加強重點技術攻關、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加快構建適應交通強國需要的科技創新體系,發揮科技創新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中的關鍵作用。
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副司長岑晏青表示,交通強國首先是交通科技強國,科技創新必然是交通強國建設的第壹動力,《意見》的出臺正是聚焦交通運輸行業實際需求,加快構建適應交通強國需要的科技創新體系的戰略謀劃,交通運輸部將以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為主線,以提效能、擴功能、增動能為導向,堅持科技創新賦能交通運輸發展。
“如今,我國的跨海特大型橋梁不再畏懼深水、強風、巨浪、急流等惡劣海洋環境的嚴峻挑戰,黃土隧道、黃土公路施工建設也不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成就都源自我國交通領域的重大課題研究和創新,完成了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孫文劍指出,未來,交通運輸領域的科技創新將站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領航發展,在交通基礎設施、裝備制造、運輸組織、安全環保等方面持續發力,讓交通運輸行業繼續當好經濟社會發展、增加民生福祉、行業現代化建設的先行。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19日06版)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