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做人是善一點好,還是惡一點好呢?
這個問題曾經一直帶給我非常多的困擾!
只不過人性復雜,我小時候認為是一些善的行為,長大后再細想,發現其實是惡的。曾經認為是惡的,反而變成了善的。
所以善惡也需要具有相當的辨別能力,否則也很容易被混淆。
就像小時候看電視劇《紅樓夢》,感覺王熙鳳好壞啊!她設計捉弄賈瑞,計策真是又毒又狠,生生要了賈瑞一條性命。
等后來年紀漸長再讀小說《紅樓夢》,發現賈瑞真是咎由自取,若不是他自己色迷心竅,不知悔改,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去上王熙鳳的當。
賈瑞見鳳姐如此打扮,亦發酥倒,因餳了眼問道:“二哥哥怎么還不回來?”鳳姐道:“不知什么原故。”賈瑞笑道:“別是路上有人絆住了腳也未可知?”
賈瑞去撩拔鳳姐,恰似老鼠不知天高地厚,敢去挑釁貓一樣。但是世間的事往往是因果相續,你是一個惡人,自會有比你更為強悍的惡人來磨。
與其說賈瑞是被王熙鳳害死的,不如說是自己給自己結了一個欲望的網,直到死都沒有辦法解脫。
賈瑞自然算不上是一個善人,雖然他出身比較可憐,從小沒有父母,靠著爺爺的撫養長大。
爺爺身為賈家的私塾老師,對這個唯一的孫子管束得也特別嚴厲,還一心盼著他能夠成才,光耀門楣,沒想到賈瑞是完全爛泥扶不上墻的那種性格,在爺爺跟前不敢造次,一離了爺爺的眼前,馬上就釋放了自己下流的天性。
在書中賈瑞并沒有令人稱道的地方,學堂里幾次糾紛,他作為年紀大的學生,也沒有起到好的作用,而是在里面推波助瀾。
所以賈瑞蕞后雖然落得年紀輕輕就一命嗚呼的結局,也并不值得同情。
古人說:“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一個人壞事做得太多了,人人便都會有殺之而后快的感覺。
由此也可見做壞事的人確實不受人歡迎,也不會被人所同情。
今天人與人之間為何這么冷漠?
就是因為不管吃穿用住,人們所付出的善心都是極少的一部分,為了利益,人們不惜造各種假,以至于在生活上人人自危,互相都很難取得對方的信任。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連親情也變得非常淡薄,因為就連親人之間也少不了互相算計,那么人生的痛苦自然會成百倍的增加。
其實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用善或惡交織的網里,我們每做一件事有時候看似是為了別人,實際影響蕞深的是自己。
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而這個態度就決定了不同的命運走向。
《大學》為什么第壹句話就告訴你,要“止于至善”?
那就想想“至惡”的源頭是什么,自然也就知道為何要選擇“至善”的重要了。
讀完這篇文章,感到受益的朋友,可以關注我,點贊、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