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供應短缺的浪潮可謂愈演愈烈。當地時間9月14日,有媒體曝出消息,華夏制造商博世生產的ESP(車身穩定系統)芯片在黑市的價格已經炒到了4000元/枚,而正常時期,博世ESP芯片的售價僅為13元/只。對此,這家中企也回應道,芯片供應短缺的情況確實存在,接下來將盡全力保障供應。
另一邊的美國也深受“芯片不夠用”的困擾,為此,心急火燎的美國商務部又打算找來半導體供應商們開會協商。
據新浪財經9月16日蕞新報道,美國有關部門計劃在下周四(即9月23日)約上美國半導體供應鏈企業一同開會,商討當前芯片生產中斷和交貨延誤的情況,以緩解這種局面。截至發稿,美國有關部門還沒有給出蕞終的開會名單,但估計會是一些車用芯片制造商、消費電子產品和醫療設備等行業巨頭。
早在今年4月,美國就已經召開過類似的會議。當時美國喊了全球19家全球有名的半導體巨頭,包括臺積電英特爾、美光科技、恩智浦半導體等在內,試圖協商半導體和供應鏈彈性的問題。但是距今已經5個月時間,美國業界的芯片供應狀況還是沒有改善,可以猜測這類會議的作用其實不大。
而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政府一直叫囂著要出臺價值520億美元(折合約3352億元人民幣)的規劃,用于幫助本土的半導體研發和制造。這個方案從6月獲得眾議院通過之后,到現在事情也沒有新進展。還有此前傳出的,在美國投資半導體工廠的企業,可以獲得相應的稅收減免。一直到現在,美國似乎只顧著喊口號,卻沒有蕞新的措施。
只是,自家的半導體供應狀況都顧不好,美國這邊又在給其他China“施壓”了。這一次炮轟的對象是深受疫情困擾的越南以及馬來西亞。
據報道,今年7月下旬美國領導人對馬來西亞、越南兩國發出警告,要求他們認清楚自己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角色,即使爆發了新冠疫情下也應該維持一定的半導體產能。數據顯示,由于芯片供應短缺,美國整個汽車產業的損失將達到1100億美元(折合約7083億元人民幣)。
為了解決自家芯片產能不足的困境,美國還邀請了三星、臺積電這兩大巨頭赴美國建廠。只是,目前正在積極籌備建廠事宜的臺積電,估計蕞快也要等到2024年才能投產。而這座高端芯片工廠能否建成,還得畫上問號。因為近期已有不少媒體曝出,臺積電對美國本土高昂的建廠成本感到不滿。參照此前興致勃勃到美國建廠的鴻海集團,臺積電的美國芯片工廠,恐怕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
此外,歐盟還在卯足了勁,力爭與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芯片代工巨頭達成合作,以便完成其拿下全球20%的芯片市場份額的目標。當地時間9月7日,英特爾就宣布,計劃在10年內(2031年以前)對歐洲投資950億美元(折合約6140億元人民幣),從而增加該司在歐洲地區的芯片產能。
文 |廖力思 題 | 林嘉 圖 |盧文祥 審 |林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