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芯,汽車產業鏈已陷入了近10年來蕞嚴重的斷裂,關于汽車芯片的任何消息,都牽動著各大車企的心,例如日本地震導致芯企停產、火災導致芯片工廠產能受損等等。而本周,來自德國的一個壞消息再次令相關企業“捏了一把汗”。
9月16日的消息稱,德國汽車芯片生產商英飛凌已確認,本周一(9月13日)德累斯頓市遭遇大規模停電事故,雖然停電時間不算長,僅僅持續了20多分鐘,但由于半導體生產線的特性之一就是24小時連軸轉,所以公司位于本地的一處重要生產設施被迫完全停產,直到第二天才恢復。
英飛凌宣布這一消息后,其客戶可謂“捏了把汗”,雖然沒有公布具體的產量損失,但根據公開資料,該公司位于德累斯頓的工廠無論是規模還是生產工藝,均處于世界前列,能夠生產400多種不同的部件,其中也包括汽車芯片。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英飛凌的工廠第壹次出現問題。今年2月,由于冬季暴風雪襲擊,導致當地大規模斷電,該公司在美國德州的一家工廠宣布暫時停產;今年8月,由于東南亞疫情加劇,該公司宣布關閉在馬來西亞的一家工廠。
當時就有聲音指出,英飛凌兩家工廠的生產受到影響,將導致德國汽車行業面臨30年來蕞嚴重的供應危機。
要知道,今年7月,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就曾表示,由于供應鏈問題,2021年德國汽車產量將為360萬輛,與此前的預測相比足足減少40萬輛。更令車企擔憂的是,芯片荒還將持續。今年9月,包括戴姆勒、大眾、寶馬在內的多家德國車企負責人發出警告,汽車缺芯片將持續到2023年。
需要注意的是,受德國這次停電影響的,不止英飛凌,還有格芯、博世的工廠。據消息稱,格芯由于有獨立于公共電網的能源供應中心,只受到了輕微影響;博世雖然立即投入應急電源,但生產還是受到了影響,正在估算損失。
多家芯片工廠的生產受到停電影響,這一事故又發生在歐洲能源供應緊張這個當口,令不少人都擔憂:全球芯片供應難道要迎來新的沖擊?不過幸好,根據警方的調查,此次停電與能源供應緊張無關,只是意外引發的短路。
但能源危機也不能不防。據消息稱,截至9月15日,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已經突破880美元/千立方米,創歷史新高。
由于歐洲有使用天然氣發電的傳統,天然氣價格失控,也使當地電力價格飆升,例如英國9月的電力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已漲了6倍;德國電力價格已飆升至100.1歐元,創下歷史新高。有分析指出,隨著天然氣需求繼續攀升,供應卻跟不上,歐洲很可能陷入“電力荒”。
文 | 李銀蘇 題 | 曾藝 圖 | 盧文祥 審 | 陸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