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榆橋附近到武窯橋,全長45.6公里的溫榆河-北運河(城市段)綠道途經運河公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和大運河森林公園,沿路枝繁葉茂,花卉彩葉,四季變換風景。這是通州區最早建設的一條綠道,與溫榆河綠道連接,一直是周邊市民騎行健步的好去處。近幾年,半程馬拉松等體育賽事,也相中了這里的好環境,常在這條線路上進行,也正是這樣一條條濱水綠道,將美景帶進了城市副中心百姓的生活。
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已形成溫榆河-北運河(通州城市段)綠道、北運河健康綠道、運潮減河健康綠道、潮白河綠道、小中河綠道、中壩河綠道、鳳港減河綠道、涼水河綠道、潞城中路綠道、壁富路綠道、假日鄉居環綠道、環辦公區綠道等12條綠道,總長度近400公里,逐漸形成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態畫卷。
綠道串起運河新興美景
從一抹綠到一片林,潮白河生態景觀帶正在加緊建設,40公里長,平均寬度5米的健康綠道已貫穿其間。這條由3米騎行道和2米步行慢道組成的綠道串聯起百畝彩林觀景區、百畝秋季色葉林、百畝春花林等若干彩林片區,形成壯觀的生態彩葉林游賞體系。沿線植物景點各具特色,金葉滿林、春色漫廊、香林美棠、紅葉染秋、濕塘彩林、流蘇夏雪成為新興的生態網紅打卡景點。
區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綠道周邊村莊密集,與城市副中心多條主要道路銜接,因此在營林的同時,還特意打造了一些休閑節點,形成休閑節點與多彩森林有機結合的林地游賞系統,保證林地在具備地域生態功能的同時,兼顧可游可賞的游憩功能。
在這片巨大的游憩空間中,還布局著100多個市民廣場,規模從100到3000平方米不等,主要分布于綠道出入口與市政道路接駁區,距離村鎮只有200米至500米。目前,綠道及兩側綠化景觀提升已基本完成,逐漸形成潮白河沿岸廊道聯通、綠色空間串聯的生境網絡。
打破圍墻還岸線于民
在長安街延長線最東端潮白河畔,還有一處開放的“親水樂園”,水面之上睡蓮欣欣然展開花瓣露出黃色的小蓮蓬,陸地上廊道串聯起濕地景觀和人文景觀,沿著水岸綿延近6公里,這里便是施工已接近尾聲的大運河水夢園——運潮減河支流減運溝沿岸一個璀璨的節點。這里距離行政辦公區僅3公里,距離北三縣的燕郊鎮也只有10公里,城市副中心規劃邊界穿其中心而過。
“這原本是一處封閉魚塘,現在‘還岸線于民’了!”水夢園項目設計師王威笑著說。水夢園的前身曾是“北京市農業觀光示范園”,園內布置農業觀光、科普教育等設施,可后來由于運營不善,荒廢了多年,早已喪失了開放廊道的功能,與周邊公園、交通割裂,不匹配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和定位,亟待更新。
“這一片駁岸較緩,腹地較寬,具備近水條件,此地也是銜接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及外圍生態斑塊之間的重要自然廊道,擁有風景優美的彈性水岸和森林基底……”王威指著眼前的一片區域說。經過前期可行性調研和論證,設計團隊認為完全可以濱水體驗為核心,打造具有濕地風貌、尺度宜人的水系廊道。因此,“集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憩為一體的彈性水岸”成為水夢園的建設主方向。
退塘還湖、退渠還溪,經過長達一年的建設,如今的水夢園形成了溪、瀑、林、灣、島、灘、湖七大景觀。廊道也被重塑,比如將原有運河古道打造成具有運河新韻的文化長廊,保存農耕文化象征符號“錨”;營造環湖親水臺階,形成濱水游步道;原始院落被改造成記憶花園,各個小徑通幽;各式綠道形成閉環,合理串聯各個游憩空間,通過綠道市民可以近水親水,慢跑騎行,休憩觀水,采風閱讀……
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說,復生態之美,還岸線于民,是城市副中心綠道建設的一個重要遵循。“綠道的建設不再僅僅滿足于通行,而是逐漸承載著服務城市副中心、輻射京津冀居民日常休閑游憩活動的需求。”
文化驛站喚醒運河古韻
西起通胡大街與芙蓉西路交匯處,東至運潮減河于潮白河交匯處,運潮減河河堤畔、林蔭下,一撥撥游人沿著綠道漫步騎行,沉醉在林水相依的運河美景中。這段全長23公里、建設總面積近60公頃的區域便是運潮減河綠道范圍。寬闊的河面上時有清風徐來,立于岸邊,一抬眼就能看見對岸運河商務區鱗次櫛比的樓宇。步行道在林中穿行,地面鋪設的是磚紅色混凝土,色調鮮艷,走起來富有彈性。
就在視線延長線的盡頭,一處由棕色防腐木龍骨搭建的小房子顯得尤為突出,白色亞克力材質勾勒出兩個大字“驛站”。設計師北京北林地景園林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三院二所所長范萬璽表示,依據《北京綠道規劃設計技術導則》,運潮減河綠道沿線共設置2處驛站,建筑面積達130平方米,具備機動車停放、自行車租賃、零售、醫療救護、公共衛生間、休憩等功能服務設施,服務半徑達4公里。“綠道上的驛站就像一個多功能中轉站,讓你在清洗身上風塵與補給能量的同時,可以飽覽周圍的人文景觀。” 范萬璽說。
范萬璽是溫榆河——北運河(城市段)綠道、北運河健康綠道以及運潮減河綠道的設計師。提起驛站對人文景觀的塑造,他談起了北運河健康步道設計中文化驛站的設置:“提起大運河,不得不說其深厚的漕運文化。自運河通航以來,北通州段一直是其中最繁忙的區段,河道中商船云集,河邊遍布各種為漕運服務的設施,河道兩岸更是當時的居住密集區。如今,通州段河道漕運已停止,但因漕運盛、人類聚集形成的文化印記依然守護著古老的運河。經過統計,該段區域文化遺存達20余處,我們將這些文化遺存指引給綠道上的騎行者,共設置7處與活動場地結合的文化科普設施,這些科普設施可向游人介紹漕運的興盛,標識周邊文化遺跡區位,居民騎行其中可感受厚重的漕運歷史,激發強烈的民族文化自信。”
范萬璽表示,文化驛站在提供多功能服務的同時也是綠道的精神所在,體現一個地區的文化底蘊,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十四五”規劃中提到的建設健康舒適的綠道網絡,突出以綠串城、綠城一體,完善高品質全域綠道體系,讓綠色流動起來,就包括升級綠道設施服務,強化綠道的體育健身、文化體驗、風景休閑、慢行通勤功能,加強沿線驛站、標識等設施的配套建設。
蘆葦蕩木棧道勾勒田園風光
天空俯瞰,五河交匯蔚為壯觀。運河商務區高樓櫛次鱗比,西海子公園藍綠交織,通惠河如一條絲帶穿過,兩岸兩條綿延1.2公里的木棧道為這條絲帶鑲邊,行走其間的游人仿佛也成了這花邊上點綴的圖案。這條綠道串聯起了清新明亮的副中心圖景。
“木棧道是綠道設計中一個常用手段,適合沿河觀景游憩,增加游人親水參與感。” 北京創新景觀園林設計有限責任公司設計師馬超說。這條棧道位于城區內,是對岸風光的窗口,與人文景觀——運河商務區交相輝映,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木棧道等寬3米,靠水一側有欄桿,欄高不超過1.1米,馬超說這是為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遮擋視線。扶著欄桿向下望,下面建有安全護坡,長滿水生植物。“木棧道是懸空的,能在不占用也不破壞河道行洪斷面和自然生態的情況下保證寬度,給人親水宜人的舒適感。” 馬超補充道。
木棧道從新華北路直通五河交匯處石壩遺址,全長1.2公里,與之平行的還有一條巡堤路適合騎行,兩路之間也有道路聯系貫通,共同組成了這段沿河綠道。在此綠道中程,內側與河湖濕地相連,漫天蘆葦。秋季,陽光透過蘆葦蕩,斑斑駁駁地在游人臉上身上跳躍,場景如夢如幻。沉浸在蘆葦蕩中,視線會不自覺被不遠處露出的燃燈佛舍利塔吸引,這幅歷史的交匯圖描繪著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古韻新章。
大片蘆葦讓城市濱水景觀增添了難得的自然野趣。通惠河兩岸綠地面積共65畝,而這片蘆葦蕩面積就達25畝,寬度200多米,南北長70米,在城市段有這么大面積的蘆葦蕩實屬不易。更蘊藏設計巧思的是,這一大片蘆葦蕩除了在城市中營造田園風光,還有凈化水質的功效。通惠河河水作為西海子湖和葫蘆湖等公園景觀用水水源需要經過濕地千屈菜、蘆葦等水生植物的凈化才能使用。更有意思的是,翻開史料不難發現,運河兩岸歷史上其實早有關于蘆葦蕩的記載。這個跨越歷史的美麗巧合,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又是一種必然。如今再次出現的蘆葦蕩也吸引不少動物安家,成為越來越多的鳥兒隱秘的角落。
另外,綠道建設也可分為城市段和郊野段,這樣分類在于服務人群的不同。馬超說,城市段主要服務于白領和城市居民,游人聚集度高,需要提供高密度的通行路線——除了提供可供步行的木棧道外,還要有巡堤路一類自行車道,以及兩條路的連接道路、輔助道路,一年四季都有需求。而郊野段,由于村與村之間距離較遠,使用密度低,通常一條巡堤路就可以滿足要求,使用上,季節性也很明顯。
來源:北京城市副中心報 | 記者 曲經緯 王軍志 常鳴
編輯:胡德成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