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IT產業,微軟和聯想可以說是傳統IT時代的兩大巨頭,微軟的操作系統、Office軟件、數據庫等軟件產品,與聯想的PC與服務器整機,曾經創造了一個時代的輝煌。進入到云計算時代,微軟老兵薩提亞·納德拉在2014年初接任微軟CEO,帶領微軟全面轉向公有云服務,聯想在2015年首屆聯想科技創新大會TechWorld·商業分論壇上提出“新IT”概念,自此新IT開始刷新整個IT產業。
什么是新IT?2021年6月,國內知名產業研究智庫——互聯網實驗室發布了研究報告《“新IT”——數字社會基礎設施的新圖景》(下文簡稱“報告”),該報告指出:“舊IT”是信息技術時代解放人腦,“新IT”時代是人機融合的智能轉型。可以理解為,從“舊IT”到新“IT”是生產力的一次飛躍,是從單體生產力(信息技術賦能個人)向群體生產力(智能技術賦能‘多人+多機器’)的生產力刷新。在生產力刷新中,技術基礎設施變革是第一次刷新,把新技術基礎設施落實到實際場景中真正刷新生產力是關鍵的第二次刷新,也是升維刷新。
新IT的架構是“端-邊-云-網-智”,其中以微軟云為代表的“云”完成了新IT第一次刷新,而將“端-邊-云-網-智”的完整技術基礎設施落實到實際場景中,這將是由聯想引領完成的新IT“升維刷新”。在9月8日的2021聯想科技創新大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發布了全新升級的服務品牌“聯想TruScale服務”,核心要義是XaaS“一切皆服務”,把傳統的硬件、軟件、服務分散采購以及設計、建設、運維分段實施的模式,整合成可以訂閱的、一站全包的服務模式。微軟CEO 薩提亞·納德拉、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SAP全球CEO柯睿安等全球CEO云端齊聚本次2021聯想科技創新大會為TruScale服務站臺,代表了新IT勢力陣營的強勢登場。
聯想TruScale服務就是在“端-邊-云-網-智”架構上的新IT升維解決方案,可適配各類業務場景,進而幫助企業和組織完成智能化轉型。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信息官胡貫中強調,掌握業務場景才能將云計算深入推進下去,真正完成新IT對各行各業的刷新。聯想作為全球最大的科技和制造企業之一,公司內部本身就具有大量的智能轉型場景,聯想IT組織正在從幕后走到臺前,成為聯想智能化轉型的設計師與核心戰略伙伴。
新IT刷新社會生產力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2021聯想科技創新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他認為全世界的經濟生活正在發生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正在出現一個新的第四產業:信息服務業。第四產業是解決人對信息的需求的產業,是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智慧化提升,能夠占到主要經濟體經濟的10%左右,更為重要的是它將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都重新升級一遍,也就是整體提升社會生產力。
第四產業的提法與新IT的理念不謀而合。信息的收集和加工,這是信息技術賦能個體生產力,在此基礎上完成了一二三產業的信息化;而信息的智慧化提升以及將智慧化的信息用于一二三產業的生產力提升,這就是智能技術賦能群體生產力。所謂群體生產力,簡單理解即團隊協作所產生的生產力大于團隊中每個個體生產力總和,而智能時代的群體生產力還要考慮到團隊中的智能設備、機器和系統。
以PC為代表的“舊IT”提升了一二三產業中每個個體的生產力,而在全球疫情推動下出現的全球大規模遠程辦公,將“新IT”下的群體生產力提上日程,也就是用“端-邊-云-網-智”的完整技術架構建立大規模遠程人機群體協作的新生產力,這就是“新IT”能夠再次升維刷新一二三產業的重要原因。
例如,聯想IT組織的基礎架構及云服務團隊僅用了不到10個人,就管理了聯想全球所有的私有云數據中心和公有云專區資源,而這10個人的群體協作就基于聯想IT自研的AIOps智能運維平臺,通過人機群體協作為聯想內外部客戶提供敏捷、可擴展、高可用成本、高效的混合云資源,進而支持全球 63, 000 多名員工的日常辦公,保障 200 多個辦公地點和超過30個工廠的穩定運行,全力賦能聯想的全球業務。顯然,這10個人的人機群體協作生產力,遠遠高于10個個體生產力的加和。
為了將新IT落實到一二三產業的實際場景中,在2021聯想科技創新大會上推出了“一切皆服務”戰略以及“TruScale”品牌,用XaaS的方式一攬子將新IT解決方案推向客戶的業務場景并可采用訂閱的方式,極大降低了生產力升維刷新的成本。
變革,從內部刷新開始
從舊IT到新IT,這是一條對傳統的變革之路,而變革往往從內部發生。其道理很簡單,在說服外部客戶采用新IT基礎設施和新IT方案之前,首先要在內部先行實際嘗試過,把該踩的“坑”都踩一遍,才能讓外部客戶相信新IT的價值。在微軟刷新的時候,微軟IT組織就率先拿微軟內部場景作為“小白鼠”,成功將微軟遷移到Azure及Office 365等云上,再以微軟的上云實踐對外推廣。如今,聯想所引領的新IT“升維刷新”也正走同樣的道路。
在今年7月聯想內部的“思想大爆炸”溝通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再次強調了“內生外化”的概念和戰略價值,“內生外化”就是把公司內部作為試驗場,實踐和驗證創新成果,然后輸出給行業或企業客戶。在2021聯想科技創新大會上,涌現了大量“內生外化”的實踐。2021聯想科技創新大會的“新IT時代,企業智能化轉型之旅”分論壇上,聯想IT組織詳細介紹了“內生外化”的“聯想刷新”實踐。
首先,聯想IT組織為聯想打造了下一代企業基礎架構,進一步強化了敏捷性與響應速度。聯想認為企業下一代基礎架構應該包括至少三個方面:第一是云原生基礎架構,讓企業能夠跨公有云和私有云,支持多元化部署環境以及更大規模的工作負載,這是很多現代組織都要面對的問題;第二是打造技術及應用開發中臺,特別是對大企業而言,通過可復用的模塊化組件實現快速的規模化開發;第三是數據和 AI 平臺,這是讓數據創造價值的關鍵。
胡貫中強調,基于云原生的下一代企業基礎架構可快速提高生產率,通過技術和應用開發中臺快速實現大規模的業務創新和發展,基于數據和 AI 平臺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基于對的數據實現更好的決策力。有了下一代企業基礎架構,企業能夠更容易將物聯網、邊緣計算、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IT技術應用到公司業務的各個領域,結合科學的數據分析,加速推動業務實現智能化轉型。
基于下一代企業基礎架構,聯想IT組織推進了聯想內部的智能化轉型,為聯想的研產供銷服全價值鏈帶來全新價值:在產品研發方面,通過降低產品組合配置的復雜性,并結合歷史的數據和市場趨勢的預測,幫助業務部門更有針對性地配置有限的研發資源,降低研發成本;在制造方面,對于聯想自有工廠采用基于機器學習技術的整合解決方案,將工廠首次計劃發貨日期的準確度從 60% 提高到85%,在疫情下面對很多高度不確定性時,這25%的提升對全球數百萬客戶而言至關重要;在物流方面,基于對線上線下業務的深刻洞察,通過IT組織的云倉服務,幫助聯想的業務伙伴節省了數千萬美元的成本,讓業務伙伴有更多的資金去拓展客戶關系以及持續研發創新;在銷售方面,為業務伙伴提供了一站式服務平臺,全方位地提升了交易的體驗和效率,其中 80% 外部合作伙伴的報價審批時間從數天縮短至平均 10分鐘完成,甚至實時流程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在服務方面,不僅提升了70%的服務效率,同時增加了客戶滿意度,這背后的功臣就是基于AI打造的服務機器人Robbie,可以隨時響應客戶需求并且永不疲倦。
“這些僅僅是一部分的案例”,胡貫中強調,“AI驅動的智能化轉型無處不在,已經被應用到了聯想技術管理與創新的每一個層面以及全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聯想IT組織需要做的就是更有創造性地去發掘AI的價值。”
聯想上云之旅
聯想作為全球第一的算力廠商和全球供應鏈排名第16的領先ICT科技企業,需要敏捷、彈性、高可用的IT技術架構和云平臺進行數字化轉型,以支持聯想遍布全球 18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業務穩定運行,這就是聯想混合云平臺xCloud。
聯想集團IT基礎架構和云服務部副總裁姚振宇介紹,聯想IT全面推進聯想混合云架構,為滿足多種業務場景和應用需求,聯想IT目前為內部業務部門提供三種類型的云資源服務。首先是基于開源的OpenStack自研的私有云,這是聯想IT不斷沉淀內部運維智慧、推動集團降本增效的基礎。聯想目前在亞洲、北美洲和歐洲都陸續部署了私有云服務,上私有云后為業務帶來平均高達35%的IT資源成本節省。其次是專有云,也就是聯想IT與ISG業務聯手,將經過聯想內部驗證的混合云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賦能客戶,目前已助力多個行業的領先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和國際化擴展。第三是公有云,在主流公有云資源之上建立聯想的虛擬私有計算資源,為特定的應用功能和業務需求提供支持。這三種云資源形成的復雜的混合云環境由聯想自研的多云管理平臺統一管理,實現了資源的靈活調度、成本的優化、以及一致的用戶體驗。
在充分利用開源技術的同時,聯想IT還積極打造自有IP產品,聚焦發展四大產品線:云原生平臺Earth PaaS、 AIOps智能運維平臺Mars AIOps、IaaS私有云平臺Jupiter IaaS、多云管理平臺Venus MCMP,以實現云資源的高效組合和敏捷交付,強力支持業務轉型和高速增長。
通過多年在 IT 基礎架構和云領域的研究和沉淀,聯想IT在建云、上云、用云、管云方面都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具備全生命周期的服務能力。在建云方面,聯想IT擁有聯想大規模的生產實踐經驗,結合可定制的企業云(Lenovo Enterprise Cloud),實現快速高效交付,達到自主可控;在上云方面,聯想IT具有可適應多場景的一站式上云能力,特別是經過市場廣泛驗證的SAP項目實施和運維能力,與業務深度集成,提供增值解決方案;在用云方面,聯想IT對內外部客戶提供面向開發者的PaaS平臺,大幅簡化了研發流程,提升了工程師的生產力;在管云方面,聯想IT借助自研的多云管理平臺,實現跨云資源的高效協同和持續的成本優化。此外,通過自研的AIOps 智能運維平臺,聯想IT實現了全鏈路數據分析和智能決策驅動無人化運維。
姚振宇強調,現代化和先進的混合云架構帶來高彈性、高可用性、高敏捷性、高性價比的明顯優勢,結合智能的卓越運維,全面幫助聯想和客戶的數字化轉型。以聯想消費生態互聯網為例,聯想IT為其部署了混合云架構,將核心應用和數據遷移至聯想私有云,讓業務部門體驗到了省錢、省心、省力的服務,對比之前的架構設計,新平臺降低50%的資源和運維成本,每年節省約2000萬人民幣左右。
“內生外化”,IT與業務二合一
從舊IT到新IT,從內部變革再到“內生外化”,這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在2018年和2019年成功完成了對IBM x86和摩托羅拉移動業務的收購整合,我們的精力越來越多面向未來探索。在這個時候,發現以往的經驗不足以支撐聯想要賦予我們的使命和未來。”胡貫中回憶,在收購整合階段,目標相對明確,有項目終點;而在推進“3S戰略”和智能化轉型開始的時候,卻發現這是一個不確定的旅程。
基于“端-邊-云-網-智”要推進“3S戰略”和智能化轉型,與原來IT實踐不一樣之處首先在于多元化,即沒有一個單一目標。“以前,諸如核心系統、財務交易等端到端的流程圖實施走完了,就算成功。現在,在價值鏈各個環節,無論供應商、合作伙伴、終端用戶、研發組織,各種訴求都來了,業務的訴求更加多元化了。”其次,就是沒有明確的終點,而是漸進式、迭代式的過程。“整個旅程我們按照里程碑式、摸著石頭過河,這個特點使得降低試錯成本變得非常重要,這是業務對我們的訴求”,胡貫中強調。
除了內部業務部門的需求和訴求變得多元化、不確定之外,聯想IT還發現配套的系統能力,包括方法論和工作做法,也得改變。原先針對相對單一的目標,聯想IT有一套方法論和技術,這就是“穩態”;而要面對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對原先基于穩態的一系列管理體系、工具、技術,需要將其豐富成可以適用于敏捷和快速迭代、面向市場進行探索的“敏態”。例如,原先聯想IT與聯想業務部門協作是分工明確,由聯想IT給出解決方案,再由業務部門反饋給IT部門實施;而現在,要把傳統IT和業務之間的界限打破,這使得彼此之間職責劃分不那么明晰,但這樣反而讓效率變高。
“現在來看,從交付速度、質量和業務部門滿意度等方面表現最好的團隊,他們在工作時往往分不清誰是IT、誰是業務,”胡貫中表示。聯想集團IT高級總監楊京海介紹聯想IT的變化,在IT與業務融合的情況下,如何讓IT人員發揮主動積極性,聯想IT有多種考核方式,其中之一就是IT人員與業務人員共同負責相同KPI,比如業務完成指標,其次是IT人員與業務人員共同負責智能化轉型KPI,也就是不僅要達成業務結果,還要達成智能化轉型的目標。
“當然,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改變。如果只用KPI考核還是被動方式,現在更多是讓IT人員看到自身在轉型過程中的價值,就能更加主動幫助業務去思考和創新。因為這樣比以前的IT支持工作來說,IT人員能給業務帶來更大的增值,對IT人員自身的認可程度也更高。”楊京海介紹聯想IT為聯想智慧零售和智慧供應鏈共同創新了解決方案,其中:聯想智慧零售方案幫助聯想零售業務的會員規模增加了33%、會員復購率增加了62%、店面坪效增加了30%以上、營銷總體ROI增加了20%,同時聯想憑此方案再次入選2020年的 IDG CIO 100大獎;而聯想智慧供應鏈方案幫助業務提升了供應鏈質量30%以上、供應鏈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了30%。
“內生外化”給聯想及其客戶帶來了很高的價值。聯想集團IT副總裁陳敏儀強調,“外面咨詢公司很多,聯想和他們最大的差別是什么?在內部已經被聯想這么大體量驗證過的這些燈塔案例和方案,給了市場和客戶很大的信心。”
而“內生外化”也是對聯想的一次整體刷新。所謂“轉型先轉自己”,胡貫中說他現在與聯想業務高管的對話不再是接受任務和匯報工作的傳統方式,而是轉而要讓業務部門的高管們理解云原生、容器、DevOps、微軟服務、中臺、人工智能等大量新IT知識,然后再思考如何將新IT與業務結合起來進行創新,“我們要花大量的精力把自己做的技術工作,翻譯成業務部門能聽得懂的語言,這才能形成未來更好的戰略對話基礎。當業務部門真正理解IT部門在做什么,真掌握新IT知識的時候,才能夠將對話升級——從談需求到未來如何探索市場”。
總結而言:新IT是基于信息技術的生產力進化,是從個體生產力向群體生產力的升維刷新。新IT基于“端-邊-云-網-智”的復雜架構,只有像聯想這樣自身就掌握了大量業務場景的超大體量科技制造企業,才能將新IT架構落實到具體的業務場景中,再向一二三產業的大量類似場景進行復制。隨著TruScale服務推出,聯想也全面走上了XaaS模式,之前微軟向XaaS模式轉型而站上了萬億美元市場,因此本次聯想刷新,可說是未來可期!(文/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