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石川
假借“土壤改良”名義,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一家冠名“環保科技”的公司,7年來傾倒或填埋10.51萬噸污泥,污染193.9畝土地,其中基本農田115.4畝。群眾先后投訴14次,問題仍未解決。連日來,“新華視點”記者隨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實地采訪,揭開這起案例背后隱藏的違法與失職亂象。
名為土壤改良,實則毀壞良田,如此改法,讓人心涼,乃至心驚。因為多達一百多畝基本農田遭受嚴重污染,后果堪憂,誠如報道所稱,基本農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人民群眾的“吃飯田”“保命田”,一旦遭受污染,短期內極難恢復。
這起污染事件值得好好剖析。“污泥正通過生物技術進行無害化處理”“這些污泥混合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固體有機廢棄物,再經過工藝處理就能養殖蚯蚓,蚯蚓吃下有害的污泥后,產出的糞便就是有機肥”,如果涉事公司所說屬實,倒還令人欣慰。問題是,這家公司以處理污泥的名義,干的是污染土地的勾當。也就是說,所謂的改良土壤只是幌子,事實是違法傾倒填埋10余萬噸污泥。因此,涉事公司既沒有對污泥進行無害化處理,也沒有養殖蚯蚓,遑論產出有機肥。
在畸形利益驅動下,涉事公司鋌而走險,讓人愕然。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涉事公司先后被群眾投訴14次,卻一直安然無恙。哪怕當地鎮政府分別致函上一級住建、生態環境等部門,請求調查處理該企業違法問題依然未果;即便民眾向四川省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投訴該企業,問題依然未解決。如此種種,讓人不免懷疑,這家公司有何來頭?有關部門是否涉嫌不作為、亂作為?
如果不是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介入,這個蓋子恐怕仍不被揭開。如果污染事件需要中央督察才能被曝光和處理,豈不值得反思?
在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介入之下,該事件不可能不了了之,無論涉事公司還是涉事部門,勢必都會受到處理,但追問不能停止。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處理污水污泥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沒有應具備的設備和專業能力,攬下活后將污泥直接傾倒或填埋于土地內,這就涉嫌違法犯罪,難逃法律制裁。
還應該看到,我國污泥產量逐年遞增,如何對污泥進行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是擺在職能部門面前的重要命題。據報道,我國目前具備相應處理技術的企業很少,而全國各地“重水輕泥”的現象突出,導致“污泥圍城”現象日漸嚴峻。一方面,我國城市污水處理量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污水處理后產生的污泥等廢物無處可去,這種矛盾不化解,所帶來的污染問題就會繼續延續下去,影響環保大局。
有專家坦言,處理污泥關鍵在于降低含水率,如果把含水率降下來,可用性與可處理性就會上升,同時污泥量也會下降。不管怎么處理,這都是一個技術活,都需要更多的專業公司來做這件事,而從根本上說,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多一些規劃和部署,通過制度安排和技術進步,來提升全社會處理污泥的水平。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中央一再強調,環境保護和治理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四川遂寧這起環保事件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通過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來找到最佳的解決途徑,避免類似事件重演。(王石川)
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