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這是惠州給人的直觀印象,更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對于幸福最真切的體會。更多的綠色、更美麗的城市,是這座城市不懈的追求。
好環境成為惠州的“金字招牌”,這與我市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生態環境保駕護航作用密不可分。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生態立市戰略,相繼出臺地方性法規呵護藍天水系,在已頒布施行的7部地方性法規中,有5部涉及生態環境保護。與此同時,我市堅持鐵腕執法、違法必究、有案必查、涉刑必移,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守護惠州的“好山好水好空氣”,利用法律紅線牢牢守住生態底線。
惠州風光,半城山色半城湖。
◆生態立法
5部地方性法規“加持”生態環境保護
惠州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1.13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聚集著山林江河湖海,綠色生態是惠州的城市底色和優勢。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稟賦好更要保護好。
2015年3月,修改后的《立法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同年5月28日,惠州市成為全省首批開始行使地方立法權的市之一。惠州以推動綠色發展為立法工作重心,踐行美麗中國發展戰略,在嚴格貫徹落實以《環境保護法》為主的一系列上位“硬”法的同時,以獲批地方立法權為契機,積極開展地方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的立法工作。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A級景區,形成發展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惠州在保護西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良好,使得西湖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惠州名片。上世紀,西湖沿岸粗放型的發展帶來生態困境。近年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覺醒又讓西湖重現一池清水。
“嶺南第一山”羅浮山。
“為一個湖,立一部法,彰顯惠州守護綠水青山的決心。” 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說,《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是我市制定的第五部地方性法規。從列入年度立法計劃到獲批施行歷時3年,經歷了三次常委會審議、數十次調研、三十幾輪修改。新與舊的較量,引發對惠州西湖保護的思考,也是該《條例》誕生的意義,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惠州城市發展要走一條綠色之路,立法保護惠州西湖就是守護綠色發展的初心。
截至目前,我市已出臺5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地方性法規,包括《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惠州市羅浮山風景名勝區條例》《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惠州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惠州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通過立法,用法律紅線守住生態底線,用制度紅利保障綠色發展行穩致遠。
有了地方性法規的加持,一批環保領域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以大氣污染防治為例,近年來,PM10已成為我市空氣質量的短板,而揚塵是PM10的重要來源。《惠州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今年1月1日施行以來,市直有關部門積極出臺相關工作指引和方案,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各縣區各部門積極開展專項行動,建立了常態化揚塵污染巡查管控機制,建立并定期更新揚塵污染整治臺賬,打造了一批示范項目。
揚塵管控水平的提升,帶來了空氣質量的不斷改善:今年上半年,惠州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97,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十。
藍天碧水,大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離不開健全法律體系的保護,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建設生態城市,為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惠州發展護航。
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
◆從嚴執法
連續10年發布環境違法典型案例
今年4月13日,市生態環境局通報2020年生態環境違法典型案例,這是我市連續10年發布環境違法典型案例。
我市一貫保持鐵腕執法鐵腕治污的高壓態勢,堅持依法行政,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讓不少心存僥幸的企業望而卻步,捍衛了我市碧水藍天的堅強決心。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以來,惠州不斷摸索創新,實行“五個一律”保障鐵腕執法,協同公檢法提高涉刑案件的查處力度,提升環保查處技術確保最嚴執法落地,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嚴格環保執法之路,為污染防治攻堅戰保駕護航,實現了企業從“不敢污染、不能污染”到“不想污染”的巨大轉折。
為保證“真執法”,除了地方性法規以外,我市還制定了多項“硬核”政策舉措:制定“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出臺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堅決遏制“兩高”(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上馬,對不符合管控要求的項目一律不批;建立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機制,定期研判環境質量,對環境形勢有惡化、污染治理任務進度滯后的縣區及時提出預警;實行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制度,強化環境信息公開,發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環境監管;出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卓然天成的金山湖,是惠州城市“聚水盆”,有著“城市之腎”的美譽。
未來的監管格局,執法要準,更要嚴: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垂直管理改革和生態環境綜合執法改革,整合生態環境管理職能,構筑“天空地”一體的生態環境監管格局。我市嚴監管的藍圖已繪就:落實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嚴禁無證排污或不按許可證要求排污,以排污許可證為抓手加強排污企業監管;建立完善全市生態環境誠信等級管理體系,將企業環境守法情況與專項資金申請、信貸、融資、上市等經濟活動掛鉤,以環境信用制約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
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清新之路依然任重道遠。眼下,探索惠州執法長效機制是關鍵,我市將建立長效機制,倒逼企業不想污。
惠州日報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惠環宣 張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