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平是郴州永興縣第三中學(以下稱“永興三中”)的語文老師,在2014年被評為湖南省特級教師后,許多人預言他將離開這里,可他一直堅守在鄉村教育的講臺。
在與鄉村兒童的相處中,他挽留了差點輟學的女孩;針對鄉村學校學生的作文難題,他成立“作文興趣小組”,與學校語文老師一起開展“校園文學創作研究”的課題研究,從2009年開始,將“鳥籠效應”用到了作文教學中。
他認為,比起教好最優秀的那部分學生,看著普通學生有所成長會更讓自己有成就感。
王禮平獲得2021年“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榮譽。
專注山里娃教育,全方位關注留守兒童
1989年8月,從大山走出的王禮平在畢業后又重回大山,在永興縣三塘鄉大路小學任教,也是在那里,他堅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
班上有大量留守兒童,看著他們出現的狀況,王禮平坦言:“讓我很心酸,認認真真地上好每堂課,把山里娃教好,才是真本事。”他所執教的四年級語文成績名列全縣鄉鎮小學期末考試第一名。
1994年,王禮平調到高亭中學(后合并到永興三中)任教。班上有個女孩叫小麗(化名),聰明懂事且成績優異。開學一周了仍不見她來報到,作為班主任的王禮平騎著自行車趕到小麗家中了解情況。
原來,小麗的父親坐牢,家中一共弟弟、妹妹和母親一家四口,靠母親替人手工編鞭炮來維持生計。開學后因交不起學費,小麗只好輟學在家。
他勸說小麗母親,孩子聰明懂事又好學,成績優異,輟學實在可惜。當即他向家長擔保,自己會幫小麗墊付學費。在他的資助下,小麗更加刻苦學習,最后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高中,直到現在仍然會發信息致謝。
在王禮平二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他的家里有一個專門為學生準備的醫用柜子,存放了風油精、紅花油、感冒藥、創口貼等常規藥物;在以前的鄉村學校,學校條件有限,王禮平家里準備了幾個熱水壺,無論哪位學生上門,都會給他們倒上一杯熱氣騰騰的開水……
他說,由于得到了學生的信任和愛戴,在教育管理中就輕松多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運用“鳥籠效應”教學作文,讓學生愛上文字表達
在教室的后側黑板設置了“佳作櫥窗”,上面張貼了幾份學生寫的優秀作文。王禮平留言:想讓自己的文字變成鉛字,捧回獎狀、獎品、稿費和證書嗎?
王禮平介紹,學生當中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在農村學校學生抵觸的現象十分普遍。為改變這一現狀,2009年9月,他牽頭成立了“作文興趣小組”,與學校語文老師一起開展“校園文學創作研究”的課題研究,多措并舉提高學生寫作興趣與水平。
老師們將“鳥籠效應”用到了自己的寫作教學中,具體做法是:在教室后墻開設“優秀習作”專欄,在專欄里貼上每個學生的名字,并在名字下方留上一定空間,以備張貼學生的優秀習作。然后讓學生去留心觀察、感悟、捕捉生活中的美,有了靈感就寫下來,并可隨時把習作交給我當面批閱點評。“對那些寫作基礎不好的學生我則會因材施教,降低評價標準,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有作品‘鳥籠’。”之后,優秀習作向全國各地學生報刊雜志的編輯郵箱投稿。幾個月后,學生的優秀習作會在全國各地的報刊雜志上陸續發表,“當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樣刊,一張張稿費單從全國各地陸續如雪片般地飛來時,我和我的學生滿心滿眼里都是抑制不住的喜悅。”
2019年底,“永興初中語文工作室”掛牌在永興三中初中部,王禮平是領銜人,工作室含15名核心成員,縣內外500名成員老師。這是永興縣當時17個學科工作室中唯一一個由鄉村教師主持,并在鄉村學校掛牌的工作室。
記者駱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