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冬季天然氣供應
安全問題要保持定力
——訪北京燃氣研究院副院長白俊
今年以來,國內天然氣需求強勁,國際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呈現出淡季不淡的情況,未來冬季情況會如何?供應安全有沒有保證?將給生產生活帶來什么影響?北京燃氣研究院副院長白俊接受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專訪,回應了天然氣行業近期熱點問題。
問:目前國內天然氣消費情況如何?接下來會是什么發展趨勢?國際天然氣價格緣何上漲?
答:今年以來中國天然氣消費持續保持高速增長,1月~7月份累計同比增速超過17%。天然氣供應中國內生產同比增長接近10%,管道天然氣進口同比增長達到24%,LNG進口同比增長更是接近30%。由于疫情的原因,去年同期基數較低,放大了今年的增長率。
如果以2019年1月~7月作為基期,這兩年1月~7月天然氣消費的復合平均增長率為10%,國內生產的復合平均增長率為9.4%,管道氣進口復合平均增長率為5.9%,LNG進口復合平均增長率為14.3%。這樣的增長速度,應該說還比較可觀,對國際市場供應能力是考驗,對我國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也是考驗。
由于2020年天然氣消費增速前低后高,預計今年后面幾個月的天然氣消費同比增速將會下降,今年天然氣消費同比增速將呈現前高后低走勢。
在中國需求及其他多種因素影響下,亞洲天然氣現貨價格不斷沖高,淡季不淡。根據普氏8月25日的評估,10月份交付的LNG現貨JKM價格為每百萬英熱17.46美元,按當前匯率折算大致相當于每立方米人民幣3.77元。由于冬季供暖季是天然氣需求旺季,這使得很多人對今年冬季供暖季期間的天然氣供應及價格前景感到擔憂。
但普氏LNG現貨JKM價格也具有弱點,不能完全以此作為判斷冬季天然氣價格和供應的依據。這是因為JKM價格代表的現貨市場規模小,流動性嚴重不足,有時通過一兩船貨就可以達到拉抬價格的效果,容易成為市場炒作的對象,不宜過度關注JKM價格或將其作為國際天然氣價格的主要代表。全球LNG供應還是以中長期合同供應為主,且主要掛鉤油價,價格波動性比現貨市場小,供應可靠性比現貨市場高,是保證冬季供應的主力。
問:在您看來,今冬國內天然氣市場供需情況如何?國際天然氣價格波動是否會影響到我國天然氣價格?
答:判斷今年冬季國內天然氣市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從國內增量供應方面看,一是國內生產保持穩定快速增長。國內生產是天然氣供應的基本盤,能夠保持10%左右的穩定快速增長對穩定市場起到基礎支撐作用。二是中俄東線管道氣進口增量比較可靠,其他管道氣進口如無特殊意外也可以保持穩定。三是包括地下儲氣庫和LNG儲罐在內的儲氣能力穩步提升,市場調節能力持續改善,儲氣設施中今年新投產儲罐能力較多,唐山、舟山、如東等LNG接收站增加了136萬立方米儲罐。四是國家管網設施開放會帶來一部分LNG資源補充,起到邊際上的支持作用。
從需求方面看,按照以供定需的思路進行調節,有些需求增量是可以管理的。在價格相對放開的交通和工業領域,天然氣高價格對需求會產生抑制作用;燃氣發電相對規模小,居民用氣是剛需,但在天然氣消費中的占比都不大;包括供暖在內的民生用氣也是剛需,對價格變動也缺乏彈性,但即便在冬季供暖季需求高峰時,僅僅是國產氣就足以超額覆蓋這一部分需求。現行的門站價格制度可以保障國產氣供應民生用氣時的基本利益。冬奧會產生的實際天然氣需求增量很少,更多是出于安全考慮的心理需要。
當然,全球疫情、經濟增長和天氣寒冷程度等因素如果超出預期,也有可能對冬季天然氣需求產生比較大的影響,需要及時跟進關注。
目前歐洲天然氣價格也處于高位,這與今年歐洲天然氣生產和進口乏力、儲氣庫補庫緩慢、需求恢復、碳價格堅挺等因素有關。同時,中國需求拉動亞洲價格,而歐洲和東亞同時作為天然氣需求中心,對LNG現貨供應的競爭也導致價格聯動關系逐漸增強。考慮到中國冬季天然氣需求難以再出現過高的增長,對國際天然氣價格上漲的支撐不會太強,國際價格攀高未必有多強勢,但的確也不能指望著價格會有多少回落。
國際天然氣價格高企對進口現貨LNG會造成影響,但中國天然氣供應主力是國產氣,而且成本也沒那么高,進口管道氣和現貨市場無關,進口的多數LNG也和現貨市場無關。再加上門站價格的指導作用,國內天然氣價格不會和國際現貨市場價格完全同頻共振。
國際市場天然氣價格上漲倒也可以算是給國內供應商的提醒,要注意長期供應合同與現貨采購的統籌平衡,充分利用好長期購銷合同、股權投資獲得產量分成等穩定供應方式,要避免到國際市場進行臨時采購的價格風險,盡早和國內用戶做好冬季供應安排,通過合作的方式減少不必要的臨時采購高成本負擔。
問:對于社會關切的冬季保供問題您怎么看?下一步應該如何促進天然氣行業的健康發展?
答:保供不應該是一個問題,因為需要保供的只是民生用氣而已。不用說我們有不少穩定的長期進口氣源,僅僅是國內生產的天然氣供應民生用氣都綽綽有余。只是因為價格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氣源可能不那么愿意流向民生用氣,造成了局部地區或局部時段民生用氣不足的表象。
因此,在面對不同保供主張和訴求時,政府部門要保持定力,需要進一步厘清各方的利益關系,加快推進天然氣市場改革,更好地讓市場在天然氣供應中發揮調節作用,減少政府部門不必要的負擔。
一是對民生用氣保障進行明確定義和責任劃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應是供需雙方合同約定的事情,不需要政府部門的干預。只有在特殊應急情況下政府部門可以介入進行協調和統籌。在我國天然氣市場化改革還不能很快到位的情況下,首先需要對民生用氣保障進行明確定義,其次要對民生用氣保障的責任進行明確劃分,避免民生用氣保障成為互相推諉和博弈的借口和手段,防止把民生用氣范圍泛化、縮小化或固化。
二是建立公開透明的民生用氣價格定期動態調整機制。按照價格和成本匹配的原則,民生用氣價格相對偏低,但社會公眾對民生用氣價格上漲抱有抵觸情緒,主要原因是對供應成本變化不知情,對交叉補貼沒概念,對調價沒有穩定預期。雖然民生用氣價格少調整可以屏蔽價格波動的風險,但一旦調整就是上漲給社會公眾形成了一個印象,即改革就等于漲價,無形之中形成一種阻力。要參照成品油價格調整機制,根據供應成本變化定期調整民生用氣價格,及時進行成本疏導。
三是對貧困和弱勢群體給予直接用氣補貼。貧困和弱勢群體最需要政府的關注和關照,要逐步減少民生用氣的普遍性低價補貼,盡量將支持和資助直接傳遞到貧困和弱勢群體。
四是對非民生用氣價格波動給予更大的容忍度。價格是市場資源配置的核心,是調節供求關系的主要手段,要對天然氣市場價格波動有更大的容忍度,不輕易出手干預市場價格的波動、要求企業以低價格供應非民生用氣。
五是深入推進天然氣市場化改革。這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要按照中央“放開兩頭、管住中間”的改革思路,讓競爭環節充分競爭起來,加強對壟斷環節和壟斷力量的監管,打造具有國際公信力的基準中國天然氣市場價格指數。只有這些做到位了,天然氣供應成本的變化才會更具有市場公允性和合理性,相應的價格調整將能更好地被社會公眾理解和接受。(受訪者文責自負,不代表所在機構觀點)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