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用“有形的手”為廉價藥供應托底
連日來,陸續有媒體報道,甘草片、撲熱息痛、撲爾敏、酵母片、三黃片、紅藥水等便宜又好用的藥品很難在藥店買到。同時,治療重癥肌無力的特效藥溴吡斯的明片、心臟手術用藥魚精蛋白、治療心臟衰竭的搶救用藥西地蘭注射液和兒童腫瘤常用藥平陽霉素等廉價救命藥,也出現短缺斷供的情況。
這些短缺的廉價藥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治療“頭疼腦熱”的家庭常備藥品,另一類是重大疾病、罕見病等的救急救命藥。這些藥雖價格低廉但藥效明顯,曾給患者帶來不少實惠,因此深受好評。
如今,這些藥供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部分藥品因副作用或藥效單一被自然淘汰和替代外,有的是因藥價過低、利潤微薄,企業放棄生產和銷售;有的是因原料、人工等成本不斷攀升,導致生產成本越來越高,不得不停產;還有的治療罕見病等“小眾藥”因市場需求量小,企業生產積極性不高。
近年來,廉價藥短缺甚至鬧“藥荒”的消息屢見不鮮。比如,2010年媒體曾報道冠心病用藥硝酸甘油短缺,2013年有消息說甲亢用藥他巴唑供應不足,2015年預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潘生丁不足,2016年治療罕見的嬰兒痙攣癥的注射用促皮質素短缺,2017年治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必備藥巰嘌呤片鬧“藥荒”……
在市場競爭中,藥企需要生存和發展,自然會不斷追求利潤。而廉價藥頻頻短缺的結果,可能是藥品消失,可能是藥企改變劑型、規格、包裝,研發新藥、貴藥予以取代,也可能是廉價救命藥成為囤積居奇的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不管是哪種情況,受傷的往往是患者。尤其是救命藥短缺,極易造成患者焦慮,甚至威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對于廉價藥,僅依靠市場調節來確保供應是不夠的。藥品是維護人民健康的特殊產品和重要手段,這一特殊屬性決定了其在生產、流通等環節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質,在靠市場力量調節的同時,也需要運用政府“有形之手”去干預、保障供應。
針對廉價藥短缺的“頑疾”,我國早在2014年時就已開出“藥方”――取消藥品最高零售限價、列出低價藥品清單、允許低價藥合理漲價、建立常態短缺藥品儲備等。此后幾年,我國采取多項措施,完善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和清單管理制度、建立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分級聯動應對機制,建立健全短缺藥品常態儲備機制、增加藥用原料有效供給,解決廉價藥救命藥短缺的困境。
上述舉措推行后,一些廉價藥短缺情況有所緩解,但總體情況仍有待改善。比如,有關要求明確“實施短缺藥品停產報告”,但以治療兒童線狀IgA大皰性的氨苯砜片藥品為例,相關部門官網顯示4家藥企持有生產注冊批文,但這些企業均已停產卻未報告或更新信息。再如,面對“加強藥品價格異常情況監測預警”“分類妥善處理一些藥品價格過快上漲問題”等要求,一些不法分子仍敢于在藥品短缺時乘機哄抬藥價、牟取暴利,這說明有關監管沒有切實到位。
保供短缺藥品并非一個部門力所能及,需要涉及原料供給、定點生產、統一采購、供應配送等多部門、多領域的協作配合、有效配合。可以說,為短缺藥品保供穩價的系列好舉措已經出臺,但從市場反應來看,相關政策仍需進一步細化和具體落實。
愿藥品短缺早日不再成為新聞,愿每一種廉價藥、救命藥都庫存充足,讓人心安穩,讓人們病有所醫、醫有好藥。
李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