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文旅行業如何賦能高質量發展,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南方都市報“美好生活,文旅先行!廣東人最喜愛的旅游目的地及品牌評鑒”美麗鄉村專題研討會上,來自廣東省景區行業協會、廣東省鄉村旅游協會、廣東聯通、攜程等機構的文旅行業專家聚焦鄉村旅游、美麗鄉村建設等話題。專家認為,鄉村旅游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運營痛點,以運營商為落地依托,著眼于盤活鄉村文旅資源,開展村落景區聯姻式、品牌化、輕資產運營,以“運營”引導規劃和建設。
廣東人最喜愛旅游目的地評選
今年增設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內容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推進共同富裕作出重大部署,提出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遠景目標。隨著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共同富裕也被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之年。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歸根到底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個奮斗目標。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文旅行業如何賦能高質量發展,是時代賦予整個行業的命題。
廣東人最喜愛的旅游目的地評選點贊通道
為了助力鄉村振興,探討文旅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今年南方都市報繼續推出“廣東人最喜愛的旅游目的地及品牌”評鑒活動,以“美好生活,文旅先行”為主題,結合當下文旅熱潮,推出五大榜單。其中,特別增設廣東人最喜愛的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相關內容。自啟動以來,已經有120多個目的地參與報名,其中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有32個。目前,廣東人最喜愛的旅游目的地點贊通道已經開啟,讀者可以為自己喜愛的旅游目的地點贊。9月底,南都還將組織“疫情防控常態下,文旅行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暨榜單發布。
業內探索通過平臺等優勢
全方位支持鄉村振興項目
對于鄉村振興,聯通、攜程等平臺也在嘗試發揮自身優勢,探索數字鄉村與文旅產業經濟的新業態。廣東聯通文旅行業總監許驥介紹,聯通一直致力于文旅行業的發展和整體布局,經過7年努力,已經成為唯一為文化和旅游部綜合監測與應急指揮平臺提供全國旅游態勢和景區客流數據的運營商。文旅信息化業務遍布全國,目前承擔共17個省級,150余個市縣級、100余個景區旅游信息化平臺建設,近三年廣東聯通在文旅行業累計項目超過67個。許驥表示,廣東聯通也在積極探索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在文旅管理部門和頭部企業在項目建設中的創新應用,為數字化轉型賦能。聯合高校旅游研究院,共同探索數字鄉村與文旅可持續發展,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以“數字鄉村”建設,提升鄉村旅游服務水平,同時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廣東聯通文旅行業總監許驥稱,將聯合高校旅游研究院,共同探索數字鄉村與文旅可持續發展。
攜程集團大市場、駐地項目廣東總經理古曉蕓。
在攜程新的復蘇計劃中,“旅游鄉村振興”也被提升至公司重要戰略層面。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曾表示,攜程有社會責任利用自身資源助力鄉村振興,而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一把金鑰匙。在研討會現場,攜程集團大市場、駐地項目廣東總經理古曉蕓表示,攜程也積極響應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利用平臺、會員、流量、產品、數據、技術等六大優勢全方位支持鄉村振興項目。不過,古曉蕓也提出了制約鄉村旅游良性發展的5大痛點,包括服務品質有待提升、間夜均價低、入住率低、旅游專業人才匱乏、目的低帶動效應不明顯。
【關注】
廣東鄉村振興戰略今年提出
塑造“粵美鄉村”旅游品牌
2020年12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及以“互聯網+”為手段,在堅持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推動旅游生產方式、服務方式、管理模式創新,推動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發布的《共同推進廣東鄉村振興戰略實施2021年度工作要點》,要求深度發掘鄉村新功能新價值,加快發展旅游休閑與創意體驗農業,建設一批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塑造“粵美鄉村”旅游品牌。
鄉村旅游成為
疫后復蘇最快的景區類型之一
目前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如何?廣東省景區行業協會秘書長周志紅認為,廣東省的鄉村旅游已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已創建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區)10個、示范點19個和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4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137個、示范點347 個。鄉村旅游也成為疫后復蘇最快的景區類型之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眾的思維方式消費模式發生變化,旅游選擇上更傾向于自然山水、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型旅游目的地,更加凸顯對于自然、生態、健康、休閑等的需求。
不過,周志紅表示目前的狀況是,鄉村旅游總體滿意度不高,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環境衛生條件有待提升、服務質量與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特色文化體現不夠。“對旅游景區而言,無論是建設管理和服務,對細節的重視、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提升、景區主題和特色的打造,以及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不斷提升旅游景區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所在,也是進行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管理、復核、暗訪等工作的重點。”周志紅建議從標識牌、游客中心、垃圾桶、廁所、服務設施、特色產品等六個方面來體現景區的主題和特色。他展示了很多腦洞大開的案例,比如豬籠草造型的垃圾桶,南瓜、糧倉、巴士造型的廁所,汽油桶、論壇、自行車造型的洗手臺……原來垃圾桶也可以講述景區故事,廁所也能夠成為網紅打卡點。“如果游客來到景區的洗手間,會忍不住掏出手機去拍照,會忍不住朋友圈,那就證明這個景區做得還不錯。”
2小時生活圈內
近郊鄉村游最有發展前景
對于鄉村旅游的前景,廣東省鄉村旅游協會副會長胡衛華提到,“十四五”規劃更加密切關注農業和鄉村,今后政策、資金、人流、物流都會向“三農”傾斜。胡衛華預見,離大中城市周邊2小時車程(高鐵、高速)以內的“環城游憩圈”將會更受關注,成為家庭周末短期休閑旅游的首選項。而這個圈層當中,近郊鄉村游最受青睞。
不過,胡衛華認為不是所有的鄉村都適合發展鄉村旅游。胡衛華介紹,廣東省在發展鄉村旅游方面一直存在四個問題:一是政策制定與執行落地脫節,一些基層部門只管層層下發卻不關心落實效果,更沒有準確解讀并結合地方特色創造性地用好政策;二是規劃設計與運營管理脫節,表現在鄉村旅游項目缺少運營團隊和專業人才,往往只是性質上完成了項目的建設,而沒有關心后續的維護等;三是旅游發展與產業基礎脫節,當前許多鄉村旅游項目大同小異,開發設計人員沒有很好挖掘當地的生態、文化和產業特色;四是體驗質量與市場需求脫節,傳統的項目規劃設計、運營管理水平已經越來越無法適應市場需求個性化、產品多元化、體驗深度化的高質量消費需求”。
焦點
希望借助鄉村振興東風
激活古村文化旅游產業
位于云浮市云城區腰古鎮的水東村,始建于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占地面積達4.5萬平方米,保存有明清建筑588座,其中有明朝所建廟宇1間、祖祠3座、民居136間;清代建筑祖祠6座、民居421間,是廣東省內為數不多保存完好、規模較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村民以“程”為姓,其始祖是開辟了“洛學”和“程朱理學”的北宋理學家“二程夫子”之一的程顥。古村落建筑模式和理念傳承了“程朱理學”的文化淵源,并融合了多元的文化特質,堪稱“嶺南理學第一村”。水東村也被認定為“中國古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嶺南理學第一村”,并且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云浮市水東村
不過,水東村相關負責人程其鋒在研討會上表示,古村古鎮開發過程中還是會有很多尷尬。程其鋒認為,不知道如何在保護和開發中取得平衡,另外也缺少專業的團隊去運營。程其鋒喜歡旅游,曾經背著行囊,一個人走遍大半個中國,最后還是選擇回到水東村,加入由村中幾位鄉賢組成的文物保護小組,深入對本村歷史文化、人文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程其鋒也有困惑,現在水東村整體被納入文物保護范圍,村民希望做一些開發,“可能從文物保護的角度這個是不被允許的。”程其鋒認為政府也投入了資金對村中的文物保護建筑進行精細修繕,但村民們也希望能借助鄉村振興這股東風激活古村文化旅游產業。
提供直接就業崗位1萬人
鄉村旅游激活并帶動整個片區發展
對于鄉村旅游的開發,英德國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韓勇分享了九龍峰林小鎮的案例。韓勇表示峰林小鎮現在已經成為英德的網紅打卡點,旅游接待量由2014年的15萬人次上升到2015年的40萬人次再上升到2016年的80萬人次,并通過旅游扶貧的“一帶一路”激活并帶動整個九龍鎮發展:2017年九龍鎮接待游客量150萬人次,2018年游客接待量200萬人次,2019年游客接待量300萬人次,讓九龍鎮人民直接受益。
韓勇表示,2014年之前,英德九龍鎮的常住人口只有3萬人,現在增加了2萬,離鄉變返鄉,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在家門口就業或創業。峰林小鎮提供直接就業崗位1萬人,間接帶動就業崗位萬人以上,帶動多個行業同步呈高速發展。2017年后,因洞天仙境和九龍峰林小鎮的高速發展,旅游人次的暴增,九龍的民宿由原來3家已發展到230家,酒店最開始2家發展到27家,建筑建材、文化教育、娛樂餐飲、種植養殖、快遞物流、能源交通、住宿購物等業態也被帶動起來,眾多行業的興起已讓九龍人民享受到全域旅游發展帶來的好處。
單純靠砸錢是沒有用的
要專業團隊來開發和運營
古村落如何開發?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理事長、天人山水景區創辦人莫道明提到了從化的錢崗古村,“廣東有很多這樣的古村落、古建筑,既是寶貝,又是燙手的山藥。政府砸了很多錢,但單純靠砸錢是沒有用的,還是要專業的團隊來開發和運營。”莫道明建議在活化這些鄉村古建筑的時候,可以考慮把城市里的精致生活方式融入進去,“鄉村振興要解決人性沖突,尊重自然不是純自然,可以試著把城鄉二元融合帶入到鄉村振興中,讓都市人的焦慮在鄉村旅游中得到緩解。”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理事長、天人山水景區創辦人莫道明。
廣東省鄉村旅游協會副會長胡衛華
廣東省鄉村旅游協會副會長胡衛華也認為,建設美麗鄉村要引入有素質的專業團隊,來從文旅的角度進行開發,而不是純地產項目。胡衛華表示,現在自己的團隊做的已經是5.0版本的產品:整村統籌,聯合政府、企業、村民、村集體的力量,一起來做景觀改造、片區打造,“我們在花都紅山村打造了幾間樣板民宿,然后邀約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去開發,打造文旅全產業鏈,這樣越玩越有意思。”
鄉村旅游需要打通
“最后一公里”的運營痛點
廣東省景區行業協會秘書長周志紅認為,未來的鄉村一定是精致的,有創意的鄉村,需要大量有想法有創意的人才。“能保留的盡量保留,在原有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進行改建”,英德野渡谷民宿的運營總監蘇姍也覺得,人才是困擾民宿主們最大的難題,“在當地很難聘請到合適的管家和服務員,高校里面酒店或民宿專業的學生們也不太愿意到鄉下來,每年都要花很大力氣去培訓當地的村民。”
廣東省景區行業協會秘書長周志紅
英德野渡谷民宿的運營總監蘇姍。
胡衛華認為,在開始鄉村旅游項目建設前,要提前規劃統籌,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而且應避免單打獨斗,盡量按照“串點連線、連線成片、一村一品、和而不同”的思路來建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此外,鄉村旅游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運營痛點,以運營商為落地依托,著眼于盤活鄉村文旅資源,開展村落景區聯姻式、品牌化、輕資產運營,以“運營”引導規劃和建設,鼓勵規劃設計運營一體化,促進農旅、文旅融合發展。有效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在于從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單一產業思維向產業生態圈思維轉變,“應該始終牢記產業基礎是第一位。”利用科技為傳統農業賦能,可以增加游客線下采摘體驗、電商銷售等環節,創意地把產業推廣出去。鄉村旅游不應該只是帶動本地經濟的增長,本質還是得回歸到如何讓村民住得舒服。保障原住民的合理利益,為百姓就地轉型、就地就業、就地創業創造條件,使他們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出品:南都新文旅研究課題組
統籌:陳養凱
采寫:南都記者 許琨 見習記者 馮家鉅
活動執行:趙巧芳
如果有線索提供或服務咨詢
可聯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課題組。
發送郵箱:
nandulvyo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