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舞臺上,著名的主持人何炅在采訪黃渤和王菲。何炅問黃渤說:“其實,在圈中,王菲有很多的好朋友,很多的密友,為什么今天是邀請你來?”黃渤還來不及回答,旁邊的王菲已經快速地說了一句:“他有空。”
在這個時候,可能很多都會說因為黃渤是我的好朋友,或者黃渤很義氣一喊他馬上來幫忙之類的話,而不會像王菲這樣干巴巴地來一句:他有空。
何炅提出了一個很容易發(fā)揮的問題,可是王菲卻一下把話題給聊死了。可是這個時候,黃渤是怎么說的呢?黃渤輕松一笑,說:“因為王菲是一個對品質要求很嚴格的人。”你看,這輕松的一句話,不僅夸了王菲,更夸了自己,更讓大家領略了黃渤的機智和幽默。
那如何和人交談,讓人更容易接近你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方式來進行:
第一、用提問題的方式,更容易拉近與陌生人的距離。
當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面對一個陌生的人,你第一句想要說的話是什么呢?你覺得說什么話,能夠快速地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呢?可能每個人的想法都各不相同,得到的反饋也不一樣,但是艾倫·加納說,想要拉近兩個陌生人之間的距離,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提問題。
美國著名的交流學專家艾倫·加納在交流溝通領域擁有長達二十年的教學經驗,他全心致力于幫助人們克服談話方面的障礙,迅速掌握談話的技巧和能力,并寫下一本關于交流溝通的書籍《談話的力量》。
艾倫·加納在《談話的力量》一書中告訴我們, 每個人都會提問題,但并不是人人都會提問題。當你的問題沒有得到積極回應時,問題可能出現(xiàn)在你所提的問題上,或者問題的語言組織上。
要想讓談話繼續(xù)下去,并且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那就不能進行封閉式問題的提問。例如作者在書中所舉的例子:
你是哪里人?
你經常跑步嗎?
我們今晚什么時間出去吃飯?
······
盡管這些問題有著明確的作用,可是卻容易導致談話枯竭,產生令人尷尬的沉默。要想讓談話進行下去,你所提出的問題就能不能像問答題一樣,不是一兩個詞就可以回答的。可以問一些引導性的問題,例如:
你家鄉(xiāng)的氣候怎么樣?
你覺得跑步給你帶來的變化是什么?
你覺得這個地方的食品和你家鄉(xiāng)的食品有什么不同?
······
當然,我們在提問題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愿意傾聽的態(tài)度,并盡量保持雙重視角。不僅要考慮自己想聽到什么、想說什么,還要顧及到對方的需求。
第二、給予誠實的稱贊
有這樣的兩個班級,都是同一個年級,不同的班主任。一個是很溫柔的女老師,另一個是非常嚴厲的男老師。
但是兩個班級的班風卻不一樣,女老師的班級秩序井然;而男老師的班級,只要男老師不在,教室里就鬧翻了天。
學校領導覺得很奇怪,時不時地到兩個老師的教室去聽課。最后,學校領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稱贊讓孩子們得到成長。
例如,林林特別調皮,在課堂上經常坐不住。偶爾在課堂上坐得比較好,女老師就會抓住這個機會,表揚林林,說:“林林的坐姿真漂亮啊,如果每天都是這樣坐,那老師肯定會經常表揚他的。”
女老師沒有使用比較空泛的表揚,她具體的稱贊,讓孩子覺得,他還是有進步的空間的。雖然老師并不喜歡林林在課堂上調皮的表現(xiàn),但是能頭把消極的批評轉換成積極的贊揚,是不是比批評更有效果呢?
心理學家威廉姆·詹姆斯認為:“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能就是被欣賞的渴望。”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稱贊,不論大人或是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