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作為索引,引入自然、人類與科技之間層層遞進且相互交織的現實性問題的科技藝術大展“不準停電|Do Not Black Out”正在McaM上海明當代美術館進行。
“不準停電”的展覽名稱聽起來好像是一聲命令,也是物質對于人類的指令,更是象征著青年對于自身意志的堅定與確認,自然、人類、機器的能量匯聚。這次展覽的作品跨越生物、生態、社會、網絡、數據、游戲VR等不同學科和藝術形式,踏入展覽現場就像踏入了一次高科技的試驗場,卻又因為藝術的加入為冰冷的金屬帶來了詩意。
本次大展涵蓋了新型藝術非盈利藝術機構“雷電所”——第一季“青年科技藝術扶持計劃”晉級的20件作品,切實地為即將或剛剛離開校園的青年創意工作者留出實驗的田地,同時邀請了十余位新媒體與跨學科藝術家進行創作,此外還為NFT作品打造了特別單元,以回應當下的科技藝術實踐。展覽中可以看到《自然之力》《人類之力》《機器之力》《線上入口》幾個部分。
當我們討論科技的時候,其起始之點皆是源于大自然的產物、反應和動向。面對無形的風,湖畔媒體實驗室詩意化地將上海之風通過計算機編程轉譯為多彩的光影運動。劉曉丹和霍書婳所在的低科技藝術實驗室則將疫情時期武漢的風速、風向及空氣質量轉化為驅動機械的數據。藝術家感受自然,并在其中得到啟示——“自然”是被人為定義的。藝術家龍盼帶著問題意識進入被污染的田野,將深藏在植物體內的銅提煉成了一顆詩意的風鈴。
劉佳玉則運用了3D投影技術將水流與山體的虛實并置,并利用“鏡屋”將空間延伸,使步入其中的觀眾沉靜于自然的無限之中。
機器對人的模仿性與人的行為關系萬千,人造機體在某種程度上即作為人類身體感知維度的延伸,也成為了反觀自我身體的映像。
吳元安與楊思韜則巧妙地運用激光機器和音效,營造了一個沉浸式的視聽場,侵入到觀眾的感知。
通往展廳二樓的階梯也是一個連接虛擬"虛擬世界"的端口。關懷家互助網絡制作的線上/線下游戲《流動相依》通過聲感系統,配合著兩側的 LED 滾動廣告將觀眾帶入線上游戲空間,使得展覽在另一維度得到延伸。此作品作為入口,緊隨其后的就是NFT的互動展區。
這一區域由數塊屏幕錯落拼接于空間之中,其中,余雪純以數字首飾;陳抱陽以增強現實版的想象力神話;宋婷以機器學習結合觀眾位置坐標系而生成的花朵圖像、劉嘉穎以石幣的記賬方式、佘璐蕓以當代藝術中的闡釋關鍵詞句、李洋以不斷生產的夢境精靈共同回應了 NFT 這一目前備受矚目的新媒介。
每件作品皆從不同角度探索了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和連接,置身其中,感官互聯。通過觀眾的肢體觸發或與藝術家的對話,隨即生成的虛擬像投射于屏幕之間。
文/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攝影/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編輯/喬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