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聯采辦表示,自2021年1月冠脈支架集采中選結果實施以來,總體上看,中選企業根據醫療機構需求量認真組織生產供應,各種型號的支架總體供應大于采購需求。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醫療機構使用情況快于預期。2021年1月至8月,醫療機構共使用中選產品(全部為鉻合金支架)110萬個,相較集采前去年同期數量(71萬個)增長54%,使用總量已超過全國全年協議采購量(107萬個),患者切實用上了降價后的支架。
二是出廠供應情況總體較好。2021年1月至8月,中選企業已出廠供應中選支架198萬個,達全年協議采購量的1.8倍以上,為醫院實際使用量的1.8倍。出廠供應量扣除醫療機構使用量后,流通和庫存等環節達88萬個,供應充足。從全國來看,各種規格的支架均有庫存。集采前后,各種長度、直徑規格支架的使用和出廠供應結構與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
聯采辦表示,冠脈支架集采是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采的第一單,改革成效明顯。一是群眾獲益明顯。二是醫生陽光收入增加。三是優化產業發展環境。集中帶量采購有效治理了價格虛高問題,凈化了流通環節,優化了營商環境。本次集采共11家企業參加投標,8家企業中選,獲得80%的市場份額,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同時為未中選企業和新進入市場的企業留出足夠的市場空間。
聯采辦表示,集中帶量采購改變了原有的流通模式,需要生產、配送、使用等各方加強協作,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適應新的機制,在磨合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生產、配送與使用方對集采模式的變化尚在磨合中。集采前支架價格虛高,支撐了配送企業提供“隨叫隨到”、隨時補貨加贈送的“保姆式”服務。集采擠出流通環節灰色費用后,生產廠家、配送企業和醫院回歸正常、平等的購銷關系。新的機制要求配送企業利用現代物流和信息技術提升貨源投放效率和精準性,也要求醫院加強院內耗材備貨、使用、盤貨、補貨等環節的精細化管理。目前,供應鏈上各相關方的銜接仍在相互適應中,也使個別型號支架出現臨時性緊缺。二是部分醫院高價藥物球囊使用快速增長。監測發現,冠脈支架降價后,藥物球囊雖然使用總量不大,但增長速度很快,這既有臨床發展的合理增長,但考慮到藥物球囊價格在2萬元左右,不排除其他非正常因素導致。
聯采辦表示,對于中選支架供應問題,聯采辦一直在會同相關部門、企業和醫療機構努力解決,已經取得明顯改善。下一步,將協同各方采取針對性措施,進一步完善冠脈支架集中采購和使用相關工作。一是進一步強化中選產品生產、配送能力。聯采辦將會同省級采購機構密切監測中選產品采購、配送和使用等情況,要求中選企業嚴格履約,適應需求調整產能,壓實中選企業供應配送責任。二是推動醫療機構提高內部管理精細化程度。會同相關部門指導醫療機構加強采購和庫存管理能力建設,提升信息傳遞和采購運轉效率。三是規范藥物球囊使用。會同相關部門規范藥物球囊使用,推動地方開展藥物球囊集采,對使用藥物球囊非正常增長的醫療機構加強監管力度,必要時函詢約談。(經濟日報記者 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