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一天晚上,正端坐在演播廳、準備《新聞聯播》直播的女主持人突然接到一通電話。
只見這位女主持人機械地放下手機,望著玻璃外的時鐘發愣,耳朵里轟轟作響,反復回蕩著手機傳出的話。
眼瞧著還有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就要開始直播,她卻一直心不在焉,工作人員只好在她的面前晃了晃手,示意她回神。
反應過來的她無意識地在那平復呼吸,反復練習露齒微笑,認真誦讀直播稿。
一上陣,對上幾億人觀看的鏡頭,她得體又端莊,親切地讓人心生好感,備受好評,但看似云淡風輕的笑容里還有些常人不易察覺的微微顫抖。
這位女主持人就是央視名嘴李瑞英,曾和羅京、張宏民搭檔,主持28載從未出錯。
然而,在最初的贊譽過后,為何會有李瑞英“冷血無情”、“六親不認”的聲音出現?
這會與她接的那通神秘電話有關嗎?從“央視名嘴”到“六親不認”,她經歷了什么?被詬病如此的李瑞英如今又過得如何呢?
李瑞英從小出生于軍人家庭,由于父親打過幾場仗,從小李瑞英就聽著父親的英雄事跡長大,隱隱明白了責任的重量。
在父母嚴苛的教育下,李瑞英不僅文化成績名列前茅,藝術天分也不低,在學校主持過活動、參加過朗誦隊。
但如果你覺得她是從小以播音主持為目標,從而成為主持界的一顆星,那就錯了。
小時候的李瑞英,一個字,俗。
她的夢想呢,既不是像父親一般高尚當個軍人,而是想當一名售貨員,她喜歡那種數錢收錢的感覺。
準備走上財迷路的李瑞英蓄勢待發,卻沒想到,朋友的一個“撒嬌”就把她拉到了未知的旅程。
高中,正在奮筆疾書的李瑞英被朋友用筆戳了戳,只見朋友對她俏皮地笑了笑,輕聲問她:“你明天有沒有空?陪我去報個名唄,就那個有名的北京廣播學院。”
李瑞英不想去,還有一堆作業沒做完:“我...”
一見李瑞英這推脫模樣,朋友有什么不明白的,立馬拿出殺手锏,她故作可愛,向她撒嬌:“陪我去嘛去嘛。”
李瑞英沒能扛過,點頭應了,此時的她并不清楚這個隨口答應的決定即將改變她一生的軌跡。
第二天,朋友進去報考,李瑞英閑來無事,在外面晃悠,隨意一瞥,發現了一個報亭。
門口有個大爺在看報紙,一會翻過去一會翻過來,看得頗為吃力,她便幫大爺讀了報紙,字正腔圓、飽含深情的嗓音讓大爺一驚,笑瞇瞇地跟李瑞英攀談起來。
一聊發現大爺很是親切,她突生勇氣,萌生了播音主持的想法,朝大爺問道:“您覺得我讀得怎么樣?能考上北京廣播學院嗎?”
大爺淡定地說:“北京廣播學院嘛,八九不離十。”
得到肯定的李瑞英迅速報考,一路披荊斬棘,進了最終面試。她還在里頭看到一個熟面孔,那個報刊大爺竟然是面試官!是學校的老師!
穩定發揮的李瑞英自然考中了,事后還拜了那位大爺做導師,帶著她在播音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而步入大學的李瑞英,發現身邊臥虎藏龍,而自己又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只好勤能補拙。
每天早上準時起床,來小樹林讀雜志,練習聲母韻母,就這么堅持了四年。
到了畢業季,在大家茫然無措的時候她卻已經憑借優異的成績,去了江蘇臺實習。
她工作異常認真,又做新聞播音員,又做主持和記者,尋找各種機會鍛煉自己。
同時她還隨身攜帶《新華字典》,一遍遍的背字音,背完了之后還時常拿出來鞏固,就連她之后的老搭檔羅京都很敬佩她背完整整一本字典。
在江蘇臺兢兢業業的她,一呆就呆了三年,業務水平過硬,獲得了不少人的贊嘆。
珠不蒙塵,央視發現了她這樣一個好苗子,向她拋來橄欖枝。
她高興極了,但她并不知道央視正是她夢與痛的開始。
1986年,剛進央視的李瑞英還是個新人,只能干著打雜的活,壓根沒有機會入鏡。
為了破除這個局面,她主動請纓去上海交流學習,工作完成得漂漂亮亮,其大方自然的風格讓大眾們廣為喜愛,回來后臺里也對她委以重任。
1995年,《新聞聯播》準備創新,由錄播改為現場直播,領導決定由李瑞英和羅京直播兩周作為試驗,看看效果,任務不可謂不艱巨。
面對許多人觀看的現場直播,總有些突如其來的狀況,比如直播稿件一般都是開播前十分鐘才能拿到,李瑞英沒有反應的時間,就必須精確無誤的讀出稿子,同時還得跟觀眾有眼神互動。
這對主持人的精神壓力極大,她需要高度集中,還得有超強的記憶力和優秀的語言功底。
壓力越大動力越大,李瑞英為了滿足觀眾的高要求,便對自己狠。
健身保持自己的氣息量,復盤直播的不足,隨手記錄靈感,這些專業的知識儲備和細節的完善,讓她漸漸在《新聞聯播》上做到游刃有余。
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李瑞英愛上了播音主持,“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道理讓她實現了自我價值。
哪知,熱愛的背面苦痛很快便降臨在李瑞英的頭上。
那天她照常上播,卻接到了來自家中的電話:“瑞英啊,你兒子不小心從樓梯墜下,血流不止,現在送往醫院了,你快過來看看吧!”
李瑞英的心如同被千萬只螞蟻噬咬,換作是任何一個母親想必都會摒棄工作,向孩子的方向飛奔。
但她沒有。她只是一遍一遍地忍耐情緒,恢復成云淡風輕的模樣,鏡頭前她還是那個端莊親切的播音主持人。
一下播,來不及卸妝換衣服的她,攔下車就去了醫院,其中的焦急并不比任何一個母親少,一路狂奔的她看到兒子恬淡的睡顏,安心了。
一次次拍著胸脯,后怕的情緒襲來,李瑞英自己安慰自己:“孩子沒事了,沒事了。”
但正是因為這個事故,網友們對李瑞英惡語相加,指責她“冷血無情”:
“孩子都在醫院躺著呢,還有心思在這直播?”
“咋這么冷血?自己親生孩子都不去看一看?”
“賺錢賺傻了吧?六親不認了這是?”
她對于這些風波置若罔聞,按部就班地做她自己的事。
多年后,她坦言:“名聲是一時的,責任是一輩子的。”所以哪怕只有一兩個觀眾,她也會用心負責到底,更不用說有幾億人等待著她的直播了。
撂挑子這事,她干不了,也不可能干。
隨著時間的磨練,李瑞英28年來一直兢兢業業,保持著零錯誤的記錄,語言規范、服飾莊重、風格端莊的她成為了大眾心中的“國臉”、“名嘴”。
事業成功的李瑞英,感情也是一段佳話。
李瑞英的老公張宇燕不僅和李瑞英同一個大院長大,也是同一年級同一個班同一個學習小組。
這緣分,如果不是天注定,誰敢信!青梅竹馬的童話故事就在他們兩人身上上演,一起笑、一起鬧得頻繁互動讓他們漸生情愫。
在李瑞英惴惴不安,糾結考不考北京廣播學院的時候,張雨燕耐心鼓勵她,“我覺得你行。”
有了愛的鼓勵后,李瑞英一鼓作氣考進北廣,但張宇燕還在為高考努力,她像個小女孩般半羞澀半開玩笑地說:“你考上咱倆好,考不上就吹。”
張宇燕不負眾望,考入了北大。自此,李瑞英和張宇燕戀愛的消息不脛而走,雙方家長們絲毫沒有早戀棒打鴛鴦的想法,反而直接就叫起了“親家”。
大學四年,他們互相分享著彼此的生活,在各自的領域里賽跑,一個努力在播音主持立足,一個朝著學術的方向越爬越高,從經濟學的本科到碩士到博士,如今更是博士生導師。
看起來并沒有共同語言的他們相處得格外融洽,一個包容一個體貼,互許終生的他們最終步入了婚姻禮堂,有了一個兒子。
從校服到婚紗的愛情故事固然童話,可貴的是,李瑞英和張宇燕相互扶持,穩定成長。
在張宇燕即將去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系做訪問學者、無暇顧家時,李瑞英主動扛起家庭的責任。
家里需要找保姆,她親力親為;公公婆婆身體不舒服,她第一個去醫院服侍照顧,鬧得后來護士醫生還以為她是婆婆的親生女兒呢!
當然,婚姻需要經營,只有一方的付出是萬萬不能的,在李瑞英為央視直播壓力大、做噩夢時,張宇燕二話不說給李瑞英辦了張羽毛球會員卡,每個星期她都要去打打球放松一下。
所以每當大眾們贊賞李瑞英的時候,她都會由衷感謝老公張宇燕:“如果沒有我家那人做我的強大后盾,我不可能走到今天。”
字里行間,滿是信賴,就連兒子當年墜樓的時候,張宇燕也是第一時間安慰妻子,沒有怪罪沒有責罵。
李瑞英一談起家庭,總是覺得愧疚兒子,但教育孩子、樹立三觀卻是一點沒落。
被粉絲們撞見在外吃飯,前來合影簽名,兒子不解地問:“媽媽是和姚明一樣有名的名人嗎?”
李瑞英耐心回答:“不是的,媽媽只是從事的工作特殊,這張臉被人們熟悉而已。兒子你要記住,不管媽媽怎樣,你是你,我是我,你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我的附屬品。”
不強調自己的成就,反而告誡孩子他是獨立的個體,李瑞英詮釋著什么才是真正的格局。
但正因為這次意外,李瑞英明白了陪伴的重要性,繼老搭檔羅京去世后,她第一次覺得死亡離她這么近。
2014年,53歲的李瑞英不堪重負,找到了“后浪”康輝擔任播音組組長,她從容離開了《新聞聯播》。
但她并沒有遠離播音行業,如今的她從臺前轉到了幕后,從事央視播音員主持人業務指導委員會的培訓工作。
她經常重返母校北京廣播學院(中傳),給學生們開講座,傳道解惑。
網上有人曬出她在講臺上講課的模樣,被詬病為“開班撈金”,其實不然,她只是盡自己的一份力,給未來的播音員講述一些她的經驗。
一場前輩的經驗會,怎么就成了撈金呢?
話說回來,如今的李瑞英自在了不少,可以和老公張宇燕出去看看電影,可以看望兒子,可以照顧父母,一舉多得。
“觀眾朋友們,晚上好,歡迎收看新聞聯播節目。”
相信大多數人都是聽著這句話長大的,或許是被長輩逼著一起看,或許是想和小輩一起聊點話題,或許是......但不由自主的,聽到這句話,總是倍感親切。
奈何時光匆匆,當年坐在小板凳上準時等《新聞聯播》的你我早已長大,而那些陪伴我們的播音主持人也不見了身影。
羅京離世,李瑞英退居幕后,李修平退居二線,張宏民淡出熒幕,邢質斌、王寧....那些熟悉的面孔褪去,取代他們的是朝氣蓬勃的新人。
正如網友說的一句話:“《新聞聯播》沒有劇終,但播音員有。”
不過,一代新人換舊人本就是大勢所趨,最難得的是新人們傳承著前輩們的熱情,勇敢面對新的挑戰,新的生活。
-END-
【文 | 阿椰 】
【編輯 | 語非年 】
關注@柴叔帶你看電影,更多精彩不迷路:
《宰相劉羅鍋》過去25年,演員境況不一,4位已去世最小的才28歲
李冰冰的“上位”史,和她身后三個重要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