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優勢原理講的是在一個社會里,每個個體如果把有限的資源,包括時間和精力,只用來生產對他們來說機會成本比較低的那產品,然后跟別人進行交換,這樣整個社會產品的總價值就能達到最大,而且每一個個體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而不論他們的絕對生產能力是高還是低。
比較優勢有如下幾個特征:
1、個體指的是個人、家庭,也可以指地區,甚至國家。
2、前提假設是每個個體的時間和資源都是有限制的,這個基本是事實。
3、比較優勢來自于自己和自己的比較。
4、比較優勢就是每個個體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然后進行交換,那么其處境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比較優勢原理驗證了分工和合作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大的財富這個道理,亞當斯密解釋到是因為分工可以減少工作之間往返的成本,分工可以促進熟能生巧,分工可以讓機器來替代,流水化生產成為可能。以比較優勢為指導,分工合作對雙方都是有利無害的。
比較優勢原理運用在實際中就是國際貿易,順差和逆差指的是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但是我們是全球協同的,單邊的順差和逆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國家都按比較優勢來最大化產值然后交換。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反對自由貿易呢?原因在于國家不是鐵板一塊,所謂的國家利益最終都要落實到一個行業,一個地區一個集體乃至一個人。
從長期來看,每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對誰都保持貿易順差,也就是說不可能長期只工作不消費,那么長遠看國家是能保持收支平衡的。
貿易保護理由有哪些呢?
其實完全放開自己國家的所有產業會存在巨大的風險,經濟失衡,會導致社會動蕩,有條件慢慢放開才是正確之道。
貿易保護的理由第一是國家安全,比如5G技術等,華為之所以受到打壓就是因為這股涉及到了規則的制定,影響到國家安全,我們更多的國家安全包括軍事安全、糧食安全等。
第二是扶持幼年工業。所謂幼年工業指的是國家還沒有發展健全的工業,如果不扶持,可能還沒有等到長大就被外國企業打得落花流水了,但是這有個悖論,可能因為國家的扶持,而永遠長不大,因為沒有真正的去競爭和成長。
第三把錢留在本地。錢讓本地人賺,不讓外地人賺,如果都是這樣的想法,那我們也吃不到外地優質的食物了。
第四是工作流失。自由貿易會使工作流失到外地,而本地會失業。這個論點是把工作當做了有形的資源,而工作是一種機會,人們只會選擇有價值的工作來做。
第五是貧富分化。其實越是貧困的國家,自由貿易越是能帶來好處,比如大量廉價的勞動力等等,學習發達國家的技術等,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不斷自我迭代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為你不找競爭,競爭就會來找你。
在競爭中,定價的策略十分重要。關于定價,經濟學中有兩個概念:完全競爭狀態和不完全競爭狀態。完全競爭狀態指的是市場里有數不清的買家和賣家,交易的都是同一種商品,任何一個買家或者賣家都不能通過控制買賣量來影響價格,因為他個人的買賣量跟整個市場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不完全競爭狀態指的是市場上每一個賣家所賣的產品,在品質上都不一樣。這個才是真實的常態,在這個市場里,賣家具備一個最重要的特征是他們對價格和產量具有一定的操控權。也就是說賣家面對的是一條傾斜向下的需求曲線。
不完全競爭才是市場常態,在真實的世界中,每一個供應商都力爭給消費者提供不同的產品,爭取把自己的產品做得更有特色,這樣才是完美的競爭。
價格歧視聽起來是貶義詞,歧視其實是中性詞,有偏好就有歧視,也就是區別定價,價格歧視其實能促進生產,減少浪費,增加消費者滿足感。那價格歧視的策略有哪些呢?
1、完美的價格歧視是對消費者消費的每一個單位產品都分別定價,收取最高價格。也就是最大化每個消費者的剩余價值。
2、二級價格歧視,也就是對不同的購買量收取不同的價格,多買的就便宜點,少買的就貴點,多買多送。
3、三級價格歧視,對不同的人群或地域的人收取不同的價格。
要成功實施價格歧視,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消費者之間對同樣的產品進行轉售。
行業競爭程度不看企業個數,而是取決于行業入口有沒有人為設置的障礙。
總結:
真實的市場里擁有專利權或者版權就是護城河,好鋼要用在鋼刃上。從這個意義上講,構建供應鏈才是真正的護城河,把資源聯合起來,最大化交易剩余,最小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