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畢業的林曉新沒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操縱機器的地方,會在一棟23層高的大廈里,在這里,他完成了“工人小林”到“林工程師”的角色轉變。產業工人和生產設備,像流水一樣注入到這棟位于深圳的寫字樓,構成了深圳最特別的建筑:摩天工廠。
摩天工廠源自寶安區正在探索的“工業上樓”計劃,同時也是深圳高質量發展高地的組成部分。而更宏大的政策背景,則是國家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制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的戰略部署。
科創大廈。
探訪深圳首棟“摩天工廠”:有種時空錯亂感
有人說,寸土寸金,是懸掛在深圳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隨著工業用地的供需矛盾逐漸“尖銳”,一個盤旋在人們心中,始終揮之不去的疑問是:深圳,是否注定也無法擺脫境外超大型城市“產業空心化”的魔咒?
敢想敢試,能闖善拼的深圳人表示“不服”!
一座樓高23層的科創大廈,平地崛起于深圳西部的茅洲河畔。深圳人,用“向天要地”的先行先試,以“工業上樓”的領先模式,突破了傳統工廠的“天際之線”。當南都記者走近深圳首棟“摩天工廠”時,有種時空錯亂感:23層的樓層分布著100多家高端制造企業,工人在樓上操縱機器搞生產,而樓下則騰了出來,成為產業工人們休閑使用的圖書館、咖啡廳等各種公共文化設施。
作為“摩天工廠”的參與創建者,深圳市全至產業新城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楚恒說,這個原本只有5萬平米空間的產業園,通過向上生長,拓展到了15.5萬平米。由于廠房早已飽和,有一家“專精特新”的企業,竟也只能屈居樓下,排隊等候“上樓”。
從“招租難”到“難找租”,深圳市佳領域實業有限公司客服主任麥景燊記得,用實力“征服”制造企業,“摩天工廠”只用了短短的幾個月時間。
無論是從高樓本身的承載稟賦,還是從噪音、污染等環保的角度出發,“摩天工廠”都吸引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擁抱產業轉型升級。2019年7月,寶安區多局聯合印發《深圳市寶安區工業上樓工作指引(試行)》,鼓勵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先“工業上樓”。
“摩天工廠”里的化學反應
拔地而起的“摩天工廠”,正給深圳制造業,帶來哪些前所未有的“化學反應”?
這棟工廠大樓正在產生“深圳制造”到“深圳智造”的鮮活案例:一架無人機的線路板,從客戶提出需求,到設計、驗證到制造樣品,可以在半個小時之內實現。效率最高時,甚至可以做到當天提需求,當天就能量產。
作為深圳最早由傳統工廠走向“摩天工廠”的企業之一,位于大廈8樓的深圳市誠之益電路有限公司,通過“研發+生產+辦公”的一體化模式,在這里刷新了制造企業響應市場需求的“深圳速度”。
“客戶和設計師在左邊的會議室里談,工程師就在右邊的車間里試,用什么材料,耐壓、拉力滿不滿足,甚至計算成本……最快半個小時,一個無人機的線路板就可以做出來了,甚至當天就能量產。”公司技術總監林曉新說,要是放在以前,工程師們得拿著圖紙,在研發部門和生產線來回設計、驗證、調試,反復折騰下來,可能2、3天就沒了。
這棟“摩天工廠”里,還打破了傳統制造業“平面發展”、“各占一畝”的產業布局,以“向上發展”、“疊加共生”的空間拓展。目前,誠之益電路正和樓上的一家激光公司,聯合試驗一項技術合作,“如果成功,那對我們兩個行業來說,都將會是顛覆性的。要是放在以前,我們就是根本不會相交的兩條平行線。”
從“普通小林”到“林工”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產業工人,作為企業最為活躍的“組織細胞”,必須要跟上產業“新陳代謝”的“步伐”。從“普工小林”到“林工”,林曉新坦言,自己也在被工廠的產業升級推著一起迭代升級。
1996年出生的“深漂”林曉新,初中畢業后來到深圳打拼,他從流水線普工起步時,誠之益電路公司的主營業務還只是燈具配件,在產業大區寶安,只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存在。 隨著深圳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這家企業也抓住了5G、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風口”,涉足高端電路板的研發和生產,從做燈具配套的工廠到無人機供應鏈企業,普工小林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迎頭趕上。
林曉新最初從事的工序,是位于生產鏈“底端”的磨板。現在,由于流水線的智能和規模化趨勢,已經逐漸被機械手等智能裝備取代。
不甘被機器取代的林曉新,自費參加了工程師理論培訓課程,從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去抄進口設備上的英文單詞開始,用近十年時間,完成了普工“小林”到“林工”的逆襲。如今,25歲的林曉新,已是整棟“摩天工廠”最為年輕的技術總監之一。
“深圳是一個創業型城市,它的城市作風就是公平對待。只要你有敢拼,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如今的深圳,像林曉新這樣“英雄不問出處”的鮮活案例,是深圳市“先行示范”的基層踐行者,更是城市持續的產業升級進程的脫穎而出者。
“億元樓”的新表達
“站得高,自然望得遠。”深圳市日新益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翁祖兵表示,“摩天工廠”,給了他這個非常依賴前沿市場密集信息的外貿型企業,立足深圳發展的充足空間。2013年,從日本學成歸來之后,他也曾在其他園區開辦工廠,但因為空間不足,只能將廠區分為幾處,徒增了管理的成本。2018年,在朋友的推薦下,他與“摩天工廠”“一見鐘情”,目前在第20層,租下了3600多平的空間,“四分之三用作車間,全部的生產都在這里完成”。
“精致”的集聚,帶來了豐厚的“畝產”。在深圳核心城區福田,聚集著數十棟以總部經濟為特色的稅收“億元樓”。而在寶安區,以“摩天工廠”為核心的全至科技創新園,去年工業總產值也高達30多億元,但在建設“摩天工廠”前,這個工業園的年納稅額還僅有600多萬元。在深圳市“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的進程之中,依托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和發展高科技產業集群,深圳培育出更多元的億元樓,值得期待。
“從‘三來一補’到‘深圳制造’再到‘深圳智造’,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1年來,制造業一直是深圳發展的‘脊梁’”,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與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鎏認為,“工業上樓”是產業空間的創新模式,為破解大城市中土地和產業承載空間不足等諸多難題,提出了一條解決路徑,也以高標準、嚴要求與產業集聚效應,倒逼和推動了工業用地單位產出的創新增長,為答好“實體經濟更壯實”的時代命題,提供了先行示范的深圳樣本。
采寫:見習記者 方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