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大小新聞
大小新聞客戶端9月1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慕溯)櫥窗里時尚的毛呢大衣、工地中結實的防風紗布……紡織行業早已成為人們生活生產的必需品。在許多人眼中,紡織業是技術要求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然而,“中國紡織技術帶頭人”潘峰,堅守一名技術工程師的鉆研本心,用創新之力為紡織業點亮“科技之光”。
潘峰是南山集團技術中心執行主任兼任南山智尚科技總工程師,多年來致力于紡織業技術進步,承擔17個省部級以上項目,10個項目技術分別達到國際領先和國際先進,為中國紡織行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潘峰(左一)紡織設備創新改進研討現場
深耕紡織行業,深植研發初心。從1989年首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到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再到2021年被授予“煙臺市產業領軍人才”稱號,潘峰的科研腳步從未停滯,每一項新技術的突破,都是他大踏步走在創新之路的堅實腳印。
求創新尋突破,決不能“東打一槍西打一棒”,而是要建立體系化的創新機制。如何有效創新?潘峰首先將目光著眼于創新體系的建設。他堅持每年拿出不低于銷售收入的5.0%作為專項科研經費,專門用于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在他的領導下,企業在國內已經建成了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高支純毛產品開發基地、國家認可實驗室等一大批高端創新平臺,有力提升了企業的創新層次,使企業在科技人才、創新機制、科研投入、硬件設施、創新軟實力五個領域全面領先于紡織行業平均水平。
身為西安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校外導師,潘峰向來注重推動理論走向實踐,讓知識融入生產線。將“產學研用”相結合,是潘峰在創新路上的“新招數”。潘峰組織與西安工程大學聯合組建了國內一流的“南山-西安工程大學毛紡織研究院”,同時積極組織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澳大利亞羊毛發展有限公司(AWI)、東華大學等國內外知名研究院所與大專院校展開合作,研究領域涉及新型紡紗方法、低碳紡織品等多個方面,通過多方合作,真正實現“以產促研,以研帶產”。
潘峰(左二)新面料考察
成熟的創新體系加之有效的“產學研用”多元合作,迸發出項目不斷“出新”的火花。潘峰先后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17個,公司10余項重大項目通過鑒定或驗收,2項技術獲國家紡織行業“十一五”重點推廣技術項目。其中“集成紡絲毛蟬翼紗超薄精紡面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5個項目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羊毛染色體系節能節水新技術的開發及應用”等5個項目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此外,作為國家紡織結構調整專項資金項目的“羊毛細化技術及高檔超薄面料開發”以及作為山東省雙百工程重點產品結構調整項目的“680萬米/年高檔多功能精紡面料”分別通過國家發改委和山東省經貿委驗收,填補國內空白并實現產業化生產,為我國紡織行業注入發展新引擎。
熟悉紡織行業的人士,對“集成紡紗技術”一定不陌生。作為該技術的國內率先提出者,潘峰再次攀登行業技術高峰。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帶領團隊突破“集成紡絲毛蟬翼紗超薄精紡面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完成多項關鍵技術革新,對現有紡紗技術實現集成創新,大大促進了我國在毛紡織超薄面料領域的技術進步。同時,集成紡紗系列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并獲2012年度“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潘峰對技術的癡迷,不僅讓他成為企業的技術支柱,更讓他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翹楚。在紡織標準化工作領域,潘峰積極履行國家標委會毛紡織分技術委員會委員的職責,主動調研制定企業標準,積極參加紡織行業標準審議活動,并先后制定了《總后軍需面料質量控制標準》、《航空職業裝標準》等多項重大技術標準,同時組織對《國產細羊毛及其改良羊毛》等15項紡織行業國家標準進行審定。
潘峰(右二)西裝面料抗皺能力提升研討現場
回首一路風雨,潘峰的創新熱血從未消退。“發明人”潘峰,作為項目發明人之一,已獲授權專利34項;“學術人”潘峰,“華山論劍”顯真功,在國家級和省級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20余篇。“挑戰者”潘峰,迎難題而上,匯創新之智,立行業潮頭,再攀產業高峰。
責任編輯 紀春艷
本文來自【煙臺日報-大小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