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首次發作多發生在第一跖趾關節處,進入間歇期后多在1年內復發,累及關節增多,癥狀持續時間加長。進入慢性痛風石發病期還會出現持續性關節腫痛、壓痛、畸形和功能障礙等癥狀。因此,痛風的治療是患者非常關心的問題,那在痛風的治療上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用藥需謹慎
對于急性發作期的痛風患者,一般需要使用控制急性炎癥的藥物,比如雙氯芬酸、芬必得等非甾體抗炎藥。如果部分患者劇烈疼痛,可以短程地使用一些激素類藥物,快速緩解其癥狀。過了急性期后,再評估患者身體情況進行降尿酸治療。降尿酸藥物分為抑制尿酸生成和促進尿酸排泄兩大類。例如非不司他和別嘌醇就是抑制尿酸生成藥物,苯溴馬隆、丙磺酸等就是促進尿酸排泄類藥物。
“是藥三分毒”,別嘌醇有一定的肝腎毒性,也有可能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等,因此在用藥時要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加量;非不司他對肝臟有損害,因此嚴重肝功能不全患者應該慎用。有些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有可能會損害腎臟,部分腎功能不全排泄異常的患者在使用時需謹慎。
二、手術后的護理和降尿酸
痛風的治療重心一般還是放在控尿酸上,但對于部分形成痛風石較多且范圍較大的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破潰或發生感染,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手術切除部分痛風石。手術剔除痛風石后能夠減輕對局部組織、器官的壓迫癥狀,緩解癥狀。然而,手術治療的風險比較高,術后皮膚的愈合也是一個大問題,需要防止感染。同時,手術后少量結石殘渣溶解回到血液中,會使血尿酸迅速增高。多數人術后會在非手術關節發生急性關節炎,有的多關節反復交替發病,所以在術后要積極降尿酸治療。
三、源頭治療更重要
要有源頭治療的觀念,很多人覺得痛就治療,不痛就不治,這是不對的。痛在關節,病在代謝。消炎止痛和降尿酸的治療手段只能解一時之快,長遠效果不容樂觀,沒有平衡嘌呤代謝,體內尿酸排泄障礙沒有得到從源頭解決,尿酸就會再次升高,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痛風的元兇其實是體內腎臟代謝機制異常以及嘌呤代謝紊亂導致體內尿酸值超標,長期尿酸偏高易形成尿酸結晶鹽,大量尿酸結晶鹽沉淀在關節腔刺激關節周圍神經,導致患者在臨床上出現游走性疼痛的癥狀以及全身反應,久而久之最終形成痛風石,痛風腎,甚至尿毒癥等。
如何從源頭治療?也就是要明確高尿酸病因和痛風臨床分期。只有用全套源頭檢測系統明確患者的具體情況,根據患者不同體質確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才能使治療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