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在2021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安集科技(688019)董事長、總經理王淑敏回答如何應對原材料上漲時表示,由于公司的原材料屬于電子級磨料及化學添加劑,截止到目前整體價格波動可控,因此公司并未系統性啟動對下游客戶的漲價。
“我們也在密切關注原材料價格波動的情況和趨勢,并及時評估對于公司的影響,積極采取相關措施。”王淑敏介紹說。
同時,有投資者提出:由于公司的硅溶膠原材料多為日本進口,日本疫情的惡化對于公司下半年的排產是否會有影響?
“公司已經通過提前備貨,加強與供應商的密切合作等機制來確保原材料的持續供應,預計不會對下半年的排產/生產造成實質性的影響。”王淑敏說。
據半年報披露,報告期內安集科技加速建立核心原材料自主可控供應的能力,以支持產品研發,并保障長期供應的可靠性。在化學機械拋光液板塊,公司全資子公司安集投資已與國內具備優質研發及生產資質的合作伙伴共同投資設立山東安特納米材料有限公司,已開展實質性合作,并積極建立關鍵原材料硅溶膠的自主可控生產供應能力。在功能性濕電子化學品板塊,公司通過自建、合作等多種方式,加強產品及原料的自主可控,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安集科技主營業務為關鍵半導體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目前產品包括不同系列的化學機械拋光液和功能性濕電子化學品,主要應用于集成電路制造和先進封裝領域。今年上半年,得益于成熟產品放量及多款新產品通過論證實現銷售,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301.34萬元,同比增長47.60%,高于2021年第一季度23.81%的同比增幅;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218.08萬元,同比增長44.93%。研發方面,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為6161.70萬元,同比增長77.71%,占營業收入比例達21.77%。
對于投資者關注的未來三年產能計劃,王淑敏認為,從公司從事的半導體材料業務的性質來看,產能限制不是生產運營的瓶頸,完成客戶的論證才是最核心的要求。對于產能的規劃和建設,公司從一個產品的立項到完成研發、論證、上線,通常需要經過3-4年的時間,在這過程中,公司有足夠的時間來規劃、建設產能,并且從產品特性、種類、生產工藝特點等方面綜合規劃。公司往往先于獲取大批量訂單前投入生產線,建立可信賴的生產線,保持充裕的產能。
此外,還有投資者未雨綢繆,提出:若未來下游芯片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又會對公司產品售價產生何種影響?
對此,王淑敏認為,安集是一家研發驅動型的公司,公司產品的定價會從研發投入、市場經濟形勢、客戶需求等角度綜合考慮。下游客戶的產能會作為公司預備產能、匹配資源的依據,但是與公司產品定價并非直接相關。客戶對于公司產品的備貨和使用是連續的、穩定的,與客戶的實際產量和用量息息相關,因此產能過剩對于公司產品定價的影響并不直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