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記者 魯佳樂)在去年業績、股價均到達頂峰之后,小熊電器開始了下坡路。
8月26日晚間,小熊電器發布半年度業績報告。數據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6.34億元,同比下滑4.89%;凈利潤為1.39億元,同比下滑45.30%。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更是大幅下滑167.16%,為-2.80億元。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小熊電器并未在業績報告中做出解釋。新消費日報記者聯系到小熊電器董事長李一峰以及該公司董秘,但截至發稿并未收到回復。
鯨平臺智庫專家、家電行業分析師丁少將在接受新消費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小熊電器業績下滑與小家電市場整體降溫有關,去年因為疫情原因導致宅經濟爆發,高基數下今年很難再延誤高增長。從需求來看,廚房小家電也逐漸趨于飽和,新品類創新乏力。另外,直播帶貨這樣的新營銷方式熱度趨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家電的銷量。
業績回落、股價下跌
事實上,自2019年上市以來,小熊電器業績一直持續增長。尤其是去年疫情爆發,受“宅經濟”刺激影響,在整個家電市場都在下滑的情況下,小熊電器營收、凈利潤分別增長36.16%和59.64%。
而在業績的提振下,其股價也從2020年2月最低的38.2元上漲到了7月最高的164.7元,在不足半年時間內股價漲幅就超過了三倍。
不過,這一情況并沒有持續下去。自從去年7月創造了164.7元的歷史高點后,小熊電器的股價就開始大幅回調。截至8月26日收盤,小熊電器股價下跌4.35%,報52.98元/股。相較去年的最高點已經下跌超過六成,市值也蒸發了一百多億。
股價下跌背后,小熊電器也成為資本的“棄子”。數據顯示,在去年二季度時,作為疫情的受益股,小熊電器基金持倉家數達到了129家,持股數量為917萬股,占流通股的比例為23.53%;但到了今年的二季度,小熊電器的基金持倉家數僅有1家,持股數量為3.79萬股,占流通股的比例為0.05%,持股數量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99.6%。
與此同時,該公司業績也出現下滑。今年一季度其凈利潤就出現了12.82%的下跌,到了上半年,更是營收、凈利潤均出現下滑。
“目前小家電市場的價格戰還是很明顯,靠低價、走量來換取利潤。小熊電器本身技術壁壘并不高,又沒有充足的資金去搞低價。此外,小熊電器產品接到的投訴也比較多,養生壺壺身爆炸、烤箱烤面包時著火等情況也時有發生。”一位曾在小熊電器工作的員工向新消費日報記者表示。
奧維云網家電事業部高級分析師陳劍波則指出,小家電用品可替代性較強、品牌雜,因此競爭壓力會更大,小熊電器也只能靠價格優勢來贏得市場。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小熊電器研發投入為0.60億元,同比增長49.25%,占營收比例為3.67%。而其銷售費用則達到了2.47億元,同比增長18%,占營收比例為15.12%。也就是說,其銷售費用是研發費用的4倍。
“對于小熊電器來說,加強技術投入以建立核心技術壁壘,推動渠道和業務多元化,提升海外市場業務比重,仍會是中長期的挑戰。”丁少將表示。
爆火之后如何延續生命力
“宅經濟”的紅利褪去之后,小家電企業的后續發展依然面臨難題。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家電市場整體疲軟。在傳統家電品類整體遇冷的背景下,“宅經濟”的爆發卻刺激了小家電市場的強勢增長,同時入局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億歐數據顯示,2020年3-4月我國小家電企業注冊量達10722家,而2019年小家電企業注冊量為60166家。
不過,隨著疫情好轉,“宅經濟”紅利褪去,整個小家電市場也開始有了見頂的趨勢。根據奧維云網日前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內小家電零售額總計250.8億元,同比下降8.6%,零售量1.19億臺,同比下降8.2%。
“疫情期間企業以及資本爭相布局小家電,對該領域的熱情處于過火的狀態。但是這一波熱潮過后,小家電市場還是會趨于冷靜。”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曾向新消費日報記者表示,不注重研發依然是中國小家電品牌最大問題之一,這樣的企業看起來跑的很快,但不具備可持續性。此外,小家電市場依然存在技術含量低、資金門檻低的特點,這一點與幾年前相比并沒有改變。
從上市公司業績來看,除小熊電器之外,也有其他小家電企業業績回落。其中,新寶股份增收不增利,雖然營業收入取得31.69%的上漲,但凈利潤卻出現27.04%的下滑,而這也是其3年中報的首次下跌。
家電產業觀察家洪仕斌告訴新消費日報記者,在電商紅利逐漸褪去的時代,依托于互聯網興起的小熊電器等小家電品牌都面臨拓展渠道及提高利潤的難題。在傳統品牌依然具有較強品牌力的情況下,小熊等年輕品牌如何“保鮮”是一個重大考驗。
“互聯網時代的品牌最怕的就是來的快去的也快。依托于線上成長的品牌,在做到一定規模之后就會遇到瓶頸,需要向線下及二類電商拓展。目前國內一類電商的紅利已經逐漸褪去,優勢不再明顯。”洪世斌說。
“下半年如果海外疫情繼續蔓延,小家電出口市場還是值得期待的。不過,國內市場大概率不會有效反彈。”丁少將表示,目前小家電行業門檻低,產品和品牌良莠不齊,行業的技術創新、場景創新方面相對較弱。此外,小家電企業同質化嚴重,品牌集中度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