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行業是一個龐雜的行業,龐雜到有時候你都搞不清有多少同行在跟你競爭,更摸不準那個真正能革你命的對手將會從哪冒出來。
比如,過去一段時間最具典型性和戲劇性的是,一批處于頭部的民企奮力戰斗、慷慨悲壯,到最后發現這是一場國央企之間的戰爭。
如果要從中吸取點經驗教訓的話,我想是——在時間推移、環境變化的過程中,企業要相應的調整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因為行業太龐雜、變數太大。
如果按照時間、領域、地域、上下游、輕重資產、所有制、規模等對行業分門別類,可以區分出更多的細分賽道,而這樣的每一條賽道上都擠滿了大大小小的環保企業。
在這樣一個龐雜且充滿變數的行業,企業的打法也千奇百怪、各不相同。
不過從經驗分析過各式各樣的成功和失敗案例后發現,不管什么企業、什么打法戰術,都離不開三個基本要素的支撐——時機、團隊、資金。
01
找準“時機”
思維要超前,但是動作要現實
為什么要把時機排在第一位?
因為把握恰當的時機是成事的前提,時機不對,再怎么努力都是白費。
前些年,互聯網產業大熱之際,“互聯網+”思想大行其道,什么產業互聯網都想上去加一下。于是乎,“互聯網+環保”的商業模式在業內冒出。
后來關注了幾個僅有的案例,發現無一例外都是生搬硬套、編織概念忽悠環保行業內的人投資,至今也沒見可行的模式出現。
這就是在錯誤的時機下做事,錯把別人行業的時機當成是自己的時機。
行業不斷發展變化,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時機,具體到某一企業身上,就要搞清楚自身所處的領域處在什么樣的狀態和發展趨勢下,進而從中找準時機。
能夠精準的抓住時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兩個觀點值得分享:
1、多讀文件,不能違背規律做事
在環保行業判斷出短期內大致的方向并不難,因為有一種決定環保行業大方向的力量叫“文件”,在各級各部門的有關“文件”里面會詳細載明某個地方某個領域的發展方向。
比如,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國家和各省市都會發布有關“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文件,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一家環保企業至少要關注國家和所在地的有關文件。
除此之外,可以有一個基本判斷,即環保產業總體是由粗放到精細、由混亂到規范發展的,企業的遠期規劃不可違背這個規律。
了解一家產品公司,前些年本來品質不錯,有一批穩定的客戶,但是為了更高的業績,開始降低產品質量,近兩年口碑越來越差,一些老客戶也流失了。
所以,為了一時利益違背規律做事多半是不可取的。
2、思維要超前,但是動作要現實
理想和現實是一對矛盾體,太理想無法成行,太現實無以致遠。
環保企業當前的處境就是這樣的,接觸過一些理想驅動型企業,專業水平很高、想走品質路線、專心做好服務,為了走得更遠不得不做這樣那樣的妥協。
可能在當前來看,這樣的企業不見優勢,但是就前景而言,這樣的企業才有未來。
試想一種場景,當你的企業需要融資時,投資人除了看你現在的樣子更加關心未來的發展,而未來如何就看你的那個遠期的理想如何。
02
強化“團隊”
巨頭進場,除了收割市場也收割人才
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要有好搭檔、好團隊。
這個道理不必多說,可以舉出無數正面和反面的歷史故事和商業案例,我們來分析環保行業目前的情況。
以龍頭中的龍頭三峽為例:在千億豪投之后,三峽集團最近也在組建自己的運營團隊(參考文章:改名,換帥!三峽集團環保運維公司問世),為的就是自己手上有人馬。
因為,盡管三峽在進場的過程中聯合了北控水務、武漢控股、國禎環保、旺能環境、洪城水務、興蓉環境等一幫專業高手,但這些企業畢竟不是自己的人馬。
而三峽在這么短時間內投出這么大的資金,又是在重大使命和眾目睽睽之下,手上沒有得力的運營團隊是件極其危險的事。
另一個典型案例就是當前正盛行的百團大戰,各地方政府相繼組建環保集團,和三峽一樣,均意在強化自己的抓手,發展自己的人馬。
對于上述案例,除了要明白強化團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還要看到,這些巨頭的進場不僅會分割走市場份額,還會收割人才。
再結合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趨勢可以判斷,未來團隊建設和人才儲備將成為環保企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所以,強化團隊不管是從成事兒的基本要求還是面對未來的市場競爭考量,都是當務之急。
關于構建好團隊,其中有很多學問,但是不管什么學問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錢要給夠。
很多環保企業在對待員工方面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即包工頭思維,能少給則少給,能多拖則多拖,你不摧我不急,你不提我不漲,企業的紅利永遠都是老板一個人的,而員工的薪資永遠被單純的視為成本。
客觀來講,我國當前的人力成本還處在非常低的水平。所以,當一家企業給著極其普通的薪資還扭扭捏捏的時候,基本上不會有好團隊。
03
用好“資金”
錢不但要有,還要用好
不但要用好自己的,還要用好別人的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錢對企業而言更是如此,不但要有,還要用好,不但要用好自己的,還要用好別人的。
這方面的工作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理想的狀況或者企業發展大了,是需要專業的人和團隊來做的,也就是財務管理。
良好的財務管理發揮著兩方面的作用:對內掌握企業的收支數據,支撐企業的管理運營,對外在必要的時候為企業提供融資渠道。
財務管理向來是大事,古往今來能征善戰的隊伍背后一定有高水準的財務管理力量支撐。
但在環保行業內全然不是如此,大多企業有會計、沒財務,有做賬的概念但沒有財務管理的概念,財務數據很多時候不會被老大參考。
這一能力欠缺,在企業小的時候還好,一旦企業做大了,那就是致命傷。
在2018年債務風暴中出事的那一批企業在財務管理上大都是一本糊涂賬。
04
寫在最后
戰術可靈活,要素須堅守
三個要素講完了,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沒有提技術?
兩方面原因,一是那些大家心照不宣的弊病削弱了技術的力量;二是技術的根在人、在團隊,當你構建了強力的團隊,環保行業的技術攻關不在話下。
而上述三個要素幾乎是一家企業在創立或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且三個要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因為是最基本的,這三個要素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是要雷打不動地堅守的,而在此基礎上具體的戰術則可以靈活多樣。
但很多時候,人們執著于方法、手段,而忽視了對基本要素的堅守,這樣的忽視引發的后果往往都是無可挽回的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