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廣東·發現之旅”調研團聯合南都拍客首次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肇慶。
“大美廣東·發現之旅”南都文旅調研團聯合南都拍客團首次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一起發現肇慶之美。通過招募,經過篩選最終有10名南都拍客參與調研。
對于參與調研活動,拍客們熱情高漲,在調研的每一站都認真地用鏡頭在記錄,有拍客笑稱“寧可不吃飯,也想要多拍一些照片”。
美麗鄉村
鵝春古窯、古法造紙
鵝春古窯。沿襲古法生產,以木柴為燃料,燒窯師傅在操縱龍窯爐火。南都記者 高永佳 攝
“鵝春古窯身長38米,寬12米,猶如古龍盤踞,故稱‘龍窯’“。鵝春古窯現場講解人萍姐介紹,鵝春古窯依山而建,在具有幾百年歷史的古窯舊址基礎上,按照當時的結構重新建造,從而延續了傳統制窯、燒制技法,讓陶塑工藝的非遺項目得到更好地傳承發展。
制陶師傅在工作。南都拍客 李海星 攝
泥坯烘干。南都拍客 李紅 攝
據介紹,四會市早在明代就有了制陶的歷史,石狗鎮鵝春古窯延續傳統的古法制陶工藝,其主要的工藝精髓就是古窯木柴制。煅燒過程就像是一個古老的儀式,沿襲古法生產,以木柴為燃料,全由燒窯師傅操縱龍窯爐火,燒制出來的陶器品質上乘。經過長時間的高溫熔融,形成自然的灰釉陶,偶有“窯變”的效果,色彩神韻千變萬化,其效果是現代的窯爐所無法替代和復制的。
師傅在擺放陶器。南都拍客 徐瑤 攝
鵝春古窯里的泥胚與模具。南都拍客 李衛 攝
每當龍窯開窯的日子,來自廣州,佛山等地的陶藝大師和收藏家們共聚四會,大家都被古窯神奇的釉色所震撼。“很多佛山的工藝大師都會拿作品到古窯來燒制”,萍姐還說,“佛山石灣公仔街有很多作品,也是在鵝春古窯燒制的。”
扶利村。古色古香的建筑墻上畫著蔡倫造紙的墻繪。南都記者 高永佳 攝
扶利村古村新顏,是新農村建設的典范。南都拍客 范偉彬 攝
離開鵝春古窯,驅車不遠就抵達扶利村。調研團一走進村子,就被墻上蔡倫造紙的墻繪以及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吸引。在小巷之中穿梭,可見老人坐在家門前,把完工的會紙捆成一疊。作為四會古邑碧道畫廊“古”重要代表,扶利村因為延續近800年歷史的手工造紙,被譽為"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
如今的張氏大宅被綜合利用改造成“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展館。南都拍客 胡倩華 攝
來到扶利村不得不提張氏大宅。它是該村的不可移動文物,始建于公元1798年,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建筑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由主屋和炮樓組成。如今的張氏大宅被綜合利用改造成“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展館。
扶利村古法造紙作坊,造紙師傅正在工作。南都拍客 何永海 攝
所產紙因四會地名而稱“會紙”。南都拍客 潘朝濱 攝
老人坐在家門前,把完工的會紙捆成一疊。南都拍客 潘朝濱 攝
紅色旅游
江美村為省內首批紅色村
探訪廣東省首批“紅色村”廣寧江美村。南都拍客 何永海 攝
江美村擁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也是省內首批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近年來,江美村也成為肇慶紅色文化旅游地的絕佳選擇。
初心堂1992年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南都記者 高永佳 攝
初心堂由江美村委舊禮堂改建而成,1992年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建筑屋頂還保留了之前的風格,”江美村工作人員介紹,初心堂今年7月正式開放,整個建筑保留了之前舊禮堂的大部分建筑,舞臺以及兩側的裝飾也是舊有的,“現在舞臺還會提供給村民觀影或者是節日活動表演等。”初心堂、古炮臺已成為江美村最出名的紅色打卡點。
江美宅內村。 南都拍客 潘朝濱 攝
獨具嶺南特色的鍋耳屋。南都拍客 李海星 攝
宅內村建于明嘉靖年間,有400多年歷史。南都拍客 谷小紅 攝
紅色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近年來,江美村立足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將推動紅色文化、鄉村振興和紅色旅游融合發展,打造三位一體特色教育基地,讓紅色基因代代相承,不斷提升村民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江美鄉農運陳列館。紅色教育,傳承英烈精神。南都拍客 潘朝濱 攝
江美村打造具有廣寧特色的革命老區紅色教育陣地。南都拍客 陸幸生 攝
南都拍客95后何永海:在鄉村振興中,這些村落沒有丟掉自身的傳承,并且保留了大量古建筑,通過歷史文化帶動旅游業的發展。當操縱無人機拍攝飛高飛遠后,我看到周邊的綠色與村莊融為一體,一片生機盎然。
南都拍客退休阿姨谷小紅:通過這次活動,我們看到肇慶除了有耳熟能詳的七星巖和鼎湖山,也有規劃整齊秩序井然的新農村。我希望通過鏡頭讓更多人知道在政府的扶持下,貧困的村莊在逐步變富裕。山變青了,水變綠了,天也變藍了,感覺非常舒適。
采寫:南都記者 陳養凱 實習生 馮家鉅 李逸濤
執行:劉春艷 高永佳 段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