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在雷雨高發的夏季,在戶外的時候的確要注意安全。相關的一些知識比如“打雷的時候不要站在樹下避雨”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還有一些關于打雷時的注意事項,很多人的認知就有可能存在偏差。就比如,打雷的時候手里拿著手機,會不會把雷電引導自己的身上?
真相解讀:
這條熱搜視頻中的女士覺得閃電劈向自己,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實際上這道閃電是不可能劈向她的,更與她是否拿著手機無關。首先,看視頻角度,這位女士應該身處建筑物之中,而一般高層建筑都有避雷設施,可以對雷電起到屏蔽作用;另外,當她看到這道閃電時,放電通道已建好且放電已經完成,她更加不可能成為這道閃電要劈中的“天選之子”。就算是當時人在室外,倘若真有一道閃電要劈向她,她應該來不及提前看到,更是無法做到在看到后再躲開。雷雨天如何保命?我們下面就來說一說。
打雷和避雷的原理
一嘯震天河漢驚,春雷滾過遠山鳴。從幼時起,面對電閃雷鳴我們的內心都或多或少有些悸動與不安,這些不安源于我們對那種電光交錯的自然現象的不解。在了解到打雷的原理之后,相信大家不會在下次電閃雷鳴之際再高呼有道友在渡劫了,而是會坦然接受這種自然現象。
雷電的起因是這樣的:在特定的天氣條件下,云層內的各種微粒因為碰撞摩擦而積累電荷,當積累的電荷量足夠多時,云層間或者云層與大地之間的電壓會達到或超過某個特定的值,此時局部的電場強度會達到或超過當時條件下空氣的電擊穿強度,使得空氣被擊穿,引起放電;放電通道中釋放的巨大熱量使周圍空氣受熱而急劇膨脹,在相互擠壓的過程中發出強烈的震動,并伴隨巨大的爆炸聲。這就是我們能看見閃電、聽到雷聲的原因。
云層與地面間發生放電時,喜歡挑軟柿子捏,即優先通過距離近且導電性好即電阻小的路徑,電阻越小就越吸引喜好走捷徑的閃電。人體、樹木、金屬等的導電性遠比空氣的導電性好,這就給人或建筑物等帶來被雷擊的風險。
那我們如何在雷電降臨之際實現避雷呢?雷擊的對象并不完全取決于高度,更不取決于做虧心事的程度。所謂“避雷”,其實是讓保護對象相對于周圍物體來說電阻更大,讓周圍物體去“頂雷”,從而保護自己。以避雷針為例,當建筑物上空出現帶電云層時,避雷針上會聚集大量感應電荷,與帶電云層形成一個電容很小的電容器。當感應電荷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時,避雷針尖端的場強足夠大,使得她與云層之間的空氣被擊穿,電阻急劇減小,形成放電通道。避雷針通過導線連接地面,其電阻與建筑物相比小很多,電荷將沿著導線傳入大地,避免建筑物受雷電破壞。由此可見,所謂“避雷針”,其實是“引雷針”。
用手機打電話會被雷劈嗎?
雷電會優先光顧地面上高處的尖端物體。手機體積很小,對人的高度及電阻的變化影響微乎其微;打電話時的信號是通過交變的電磁場傳遞的,并不能形成一個“放電通道”。因此,無論是手機本身,還是用手機打電話,都不會影響雷電的走向,即不會增加人被雷擊的概率。
正確避雷方法
在戶外遇到雷雨天氣時,應遵守以下規則,以避免雷擊傷害:
① 遠離空曠的制高點,不要停留在高樓平臺上,不宜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
② 遠離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遠離金屬欄桿、鐵軌及電力設備。
③ 不要在大樹下躲避雷雨。
④ 不宜在曠野中打傘,或高舉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棍、鋤頭等;不宜在水面和水邊停留;不宜在河邊洗衣服、釣魚、游泳、玩耍。
來源: 科學辟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