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時代性的熱詞有哪些,“人工智能”當屬其一。人類社會發展至今,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已經成為推動城市建設發展不可忽視的“動力引擎”,也是數字時代的“新基建”。
時代背景下,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建設之前,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問題需要思索。
對此,我們先來看兩則消息。其一是前不久有媒體消息稱,即將在西安正式上線運營的“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一期規劃項目總投資約為19億元,一期規模為300P Flops FP16(每秒30億億次半精度浮點計算);其二是今年四月,招標公告“中原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項目工程總承包(EPC+O)及監理”發布,其中明確顯示了,落地在河南許昌的中原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總投資估算近5.3億元,計劃建設 102P Flops FP16的算力。
一個高達19億元,一個高達5.3億元,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為何這么貴?答案或許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解析。
一、作為"稀有物種",缺乏明確的價格參考
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概念雖然出現了已有一段時期,但目前國內也僅有深圳、上海等少數城市已建成或正在建設。對大部分的城市來說,智算中心都處于規劃和藍圖中。
此背景下,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不僅是“珍稀之物”,而且沒有明確的建設和價格參考。就這樣,當各地在“模糊”的狀態下開始緊鑼密鼓地布局AI算力項目,就容易產生價格亂象。比如此前有相關報道曾指出,城市A在2021年以每100P Flops FP16算力7500萬元成本建設的智能計算中心和城市B在2021年花費4.6億元每100P Flops算力建設成本的智算中心,是同等精度,且定位相同、功能相近,但成本投入卻相差高達6.2倍。顯而易見的價格對比,清晰的折射出行業價格亂象的嚴重程度。
二、城市應用需求不明確
時下,正值我國“十四五”戰略開局元年,又恰逢“人工智能”方興未艾。多重因素下,各地都希望通過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來推動城市快速發展,以大幅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
對此,我國計算機系統結構專家、我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曾公開表示,目前各地政府爭先恐后地建設AI計算中心,應用并不太明確。而無論超算中心還是AI計算中心,最重要的都是應用匹配。
三、產業處于萌發期,標準缺失
無論是行業價格亂象,還是各地應用需求不明確,其實都離不開一個根本因素,即產業尚處于萌發期,沒有明確的行業標準和范式。缺乏了標準,價格就難以透明,價格不透明就如同失去了合作的“桿秤”,大家各自盤算,各自報價。這樣的情況下,地方想要建設智算中心就免不了要“花錢買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業內曾有相關專業機構針對AI計算中心建設成本,結合綜合存儲、能耗、開發、定制、數據調度等一系列因素,給出了一個算力價格標準方案。根據該方案給出的算法標準計算,每100P FP16算力(同時具備5P FP64、25P FP32算力)的基礎設施價格約為1億~1.5億元。按照這個標準,上文提及的投資19億建設的西安智算中心,可節約十多億。
總而言之,人工智能的大規模應用所帶來的好處是不可否認的。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也無需多言。但在此之前,需要明確的是,想要真正迎來人工智能產業的大爆發,“低成本、普惠化”的算力供給是必要條件。因此,整個行業都需要在智能化的產業黃金期,優先思考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普惠與普及,以助力人工智能產業快速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