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市民發現,外賣包裝正變得越來越“豪華”,不僅大小餐盒一堆,許多連鎖品牌還開始使用厚實的保溫袋替代可降解塑料袋,并印上自家品牌廣告。但這些質量非常好的包裝用過一次就連同剩飯剩菜一起被扔掉了,實在太浪費,過度包裝增加的成本不僅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更會為城市垃圾消納添負擔。
點一份撈面擺一桌包裝
在朝陽門上班的白領小劉午餐基本靠外賣解決,最近她無奈地發現,拆外賣變得越來越有“儀式感”。昨天中午,小劉點了一份40元的撈面,外賣小哥送來的卻是一個大大的鋁箔保溫棉材質方袋子。拉開拉鏈,首先看到的是精致的餐具和墊餐紙,拿開這些,里頭才是餐盒里面分裝著煮好的面條和配菜,小袋子里則是燙手的湯底。
“吃這一頓面條,浪費多少包裝啊?”吃完面條小劉發現,五花八門的外賣包裝已經擺滿一桌。尤其那只無紡布加鋁箔的保溫袋十分厚實,直接扔掉有些浪費,留下來放在辦公桌抽屜里又變成占用空間的“雞肋”。
外賣過度包裝的情形并不少見。在海淀工作的市民小邵吐槽說,自己最近點的三次外賣是肥牛飯、鰻魚飯和土豆牛腩配米飯。但不論是哪一家店,送來的餐食都是用厚實的保溫袋包裝的,這在夏日完全沒有必要。“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么精美的外賣包裝,到頭來成本都攤在了菜價里。”他表示。
附贈砂鍋不敢用扔又可惜
隨著印有企業標識和廣告的定制包裝越來越普遍,“豪華包裝”也成了商戶制造噱頭的一大賣點,部分商家甚至開始拼“外賣周邊”。點鮑魚撈飯送砂鍋,點火鍋外賣送電煮鍋,點羊肉湯送酒精爐……“送砂鍋確實驚到我了。”市民小羅曾經點過一家鮑魚撈飯的外賣,27元的外賣,她收到的卻是一個籃球大小的保溫袋,袋子里裝著一只用錫紙層層包裹的小砂鍋。除此以外,商家還贈送了一把漂亮的不銹鋼勺子。
吃完這餐飯,小羅覺得直接扔掉砂鍋有些可惜,洗干凈后放在廚房。“但是砂鍋質量沒有保證,不知道能不能拿到火上燒,放了兩天最后還是扔了。”小羅覺得這種過度包裝的外賣雖然能帶來短暫的新奇感,但造成了很大浪費,她表示自己不會再點這家外賣了。
包裝營銷增添環保壓力
和府撈面的客服人員說,各家門店送出的每一份外賣都要根據統一標準包裝,保溫袋是“標配”。使用保溫袋和精致的餐盒首先是為了避免送餐過程中遺撒,其次是能夠保證面條送到食客手中時仍能保持最佳口感。當發文人詢問保溫袋是否可以回收時,這位工作人員表示,店里現在不會回收使用過的外賣包裝,建議顧客自行對保溫袋進行二次利用。
市民小林是喜茶的忠實粉絲,但讓她深感無奈的是,哪怕只是點一杯飲料,下單頁面也必須付1元打包費。僅僅半個月不到,她辦公桌上已經堆滿白色的喜茶定制保溫袋。“這么好的袋子扔掉真是罪過,送人又沒人要。商家為什么不能給出簡易包裝的選項?”她表示,理論上保溫袋可以二次利用,但每單外賣都配一個,誰用得了?最后結果只能進垃圾桶。
美團此前發布的《我國餐飲大數據2021》顯示,2019年國內主流外賣平臺日訂單量約2000萬單。由此測算,即便只是20%的外賣配保溫袋,每年浪費的保溫袋也將超過14億個。“目前保溫袋幾乎無處回收,對環保消納造成的壓力遠甚于塑料袋和紙袋。”一位環保人士建議,外賣包裝浪費由來已久,“誰產生誰負責,不管是塑料餐盒還是保溫袋等包裝,平臺和商家應該擔負起回收責任或環保處置的成本。”
(原標題:一碗面也配保溫袋,太浪費)
來源 北京日報 發文人 楊天悅 實習生 趙天越
流程編輯 U003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