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東莞、深圳等珠三角地區涌現了一種全新職業“雞頭”,這可不是過去不可描述的那類職業,而是新形勢下衍生的另一種勞務派遣方式。傳統的勞務中介追求的是給求職者介紹一份較為長期、穩定的工作,而這種“雞頭”勞務中介則是為了滿足缺工企業臨時用工需求,就是干一天活付一天工錢的雇傭方式。
缺工企業給這些臨時工每天結算工錢,還要再給“雞頭”以人天為單位支付中介費用。重要的是,這些臨時工都是干短短幾天就走人,由于不熟悉工作、沒有打算留下、缺乏必要的崗前訓練,所以人效低、產效低、工作品質低。企業老板面臨人力成本高、效率低下的現狀,真是苦不堪言,也許這就是他們把這種勞務中介戲稱為帶有侮辱性名稱“雞頭”的最好解釋吧。
問題來了,為什么工廠老板不把臨時工們留下來呢?
其實,很多工廠老板都嘗試跟臨時工溝通,希望他們可以正式入職,工作穩定、工資高還有社保和福利,可是人家就是不愿意長期跟你干。
由于歐外國家受疫情影響,歐美很多工廠都沒有正常開工,涌入我國的訂單非常多,工廠接下了比過去更多的訂單,但是根本沒有人手把產品做出來及時交付。現在很多工廠的工人年齡比較大,大部分以40、50歲以上的為主,工作效率也不算高。
問題又來了,我們的年輕人都去哪里了?為什么不愿意選擇去工廠工作?
1)現在年輕人確實不愿意去工廠上班,核心原因有以下六點:
2)過去我們太重視學歷教育,很多年輕人都想辦法考大學,畢業后的大學生根本不會選擇小微企業,更不愿意進廠工作,即使到工廠也不想下車間。
具體地說說,年輕人去哪里了呢?
第一,不想工作要學習。從大專到本科學習,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繼續學習攻碩讀博。這也是我們國家正在大力推動職業教育、不斷弱化學歷教育的原因。
第二,不想打工要創業。被貶化的流行詞“打工人”,既說出了打工者的心聲,也是時代的悲劇。創業同比打工而言,無論在投資風險上還是努力付出上都要大得多,現在只有不到3%的人真正獲得相對成功的創業。更重要的是,當前創業的屬年輕人居多,雖然年輕人有夢想、有激情和活力,但缺乏經驗、體驗和資本。
第三,不想束縛要自由。很多年輕人不喜歡企業朝九晚六的作息方式,也不喜歡公司各種管控約束的流程規則,所以大多傾向選擇比較自由的職業,類如自媒體、直播、微商等等。
第四,不想努力要安逸。躺平不是年輕人的問題,而是我國社會性的問題。我國的家長們都有儲蓄的習慣,還習慣為孩子們做各種安排。所以,年輕人根本沒有什么壓力,也害怕承受壓力,也不需要什么努力,因為有父母為他們托底。很多年輕人在家啃老,也不出去工作。
最后,工廠要想吸引年輕人,解決用工難的問題,需要怎么做呢?
一、大幅改善工作基礎環境。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對生存狀態的要求與日俱增,很多工廠的工作環境、生活設施確實不到位。
二、做好文化建設,提升職場溫度。員工不是機器,人是有感受的、是注重體驗的。要從很多細節上體現員工關懷,軟化員工的心。
三、完備生產計劃、提升人效產效、減少加班。很多工廠員工必須靠加班才能得較高的收入,年輕人顯然不愿意把自己大部分時間耗在工作上。要么用機器取代人工,要么用高效率減少人工,這樣才能留住年輕人。
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看法,歡迎評論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