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普遍,相信很多母親,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和困惑。
我身邊有許多小孩子愛看書,但是書的內容很單一,只有故事書等自己喜歡的,像一些科普類的書呀、文學類的,根本就不感興趣,更別提文字書籍了。
孩子為啥不愿意讀文字類的書
園園二年級了,除了作業,還是不愿意讀媽媽給他們買來的文字書。他更喜歡的是漫畫書。媽媽收起所有的漫畫,讓她去讀文字書。她卻怎么也提不起興趣。明明已經認識那么多字,就是不愛看書,這到底是為啥呢?
1、對爸媽的依賴心理
有些父母在給孩子介紹文字的時候,第一個做法就是給孩子閱讀。長此以往,沒有給孩子自己練習的機會,孩子就會產生“聽讀”的依賴心理。不管怎樣,我想知道的故事,你能讀給我聽,為什么還要閱讀?這和我們對聽書軟件的依賴大體相似。
2、思維方式沒有轉變
從繪本到文字,不僅是閱讀習慣,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在閱讀圖畫時,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在優美的圖畫上,幾乎不要文字就完全能理解意思。而在文字閱讀中,孩子不僅要調動想象力,將文字“解碼”成能夠理解的內容。更需要邏輯來理清段落情節之間的關系。所以,懶得看。
如何幫孩子從繪本過渡到文字
一般情況下,在大班到小學的兩三年里,隨著拼音的學習和識字數量增多。孩子在閱讀方面,會面臨一個從獨立閱讀繪本,到獨立閱讀文字書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孩子因為不適應,往往會從一個很喜歡書的孩子,變得對書籍產生抵觸情緒。但這種抵觸情緒很難通過主觀教育來打破孩子的心理屏障,所以,家長們只能在合適的時期(年齡、知識儲備、理解能力等)為孩子尋找一些合適的過渡書籍。
就比如孩子之前看的繪本,都是以圖畫作為主要表現方式的,在過渡期,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文字較多的繪本書,逐漸轉換為圖文等量的書籍,再轉換為大比例文字的書籍,讓孩子慢慢地通過過渡書籍的影響而接受文字書籍。
在引導孩子逐步開始閱讀文字書時,寶爸寶媽最好依照:“圖圖文”,到“圖文文”,再到“文文文”,這樣的比例,給孩子逐步引入一些過渡書。
在陪娃讀繪本的過程中,多提問,聽孩子的想法,找到孩子有興趣的領域,問他是不是想更深入地了解,選擇相關內容的文字書,先讀幾章,讓娃產生興趣,再鼓勵他獨立閱讀。
談到這里,書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學習閱讀的過程中,由于孩子最終要達到自主閱讀的狀態,所以給娃選擇適合現階段的讀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讀物超綱,滿篇都是孩子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詞語,很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喪失對閱讀的興趣。相反,如果太過簡單,又沒有起到提升閱讀水平的作用。
此時,寶爸寶媽在孩子閱讀文字書初期,最好選擇簡單一點的故事,慢慢增強孩子的閱讀自信。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坑了不少爸媽,一旦想到某件事情不做就有被超越的可能,便不顧孩子興趣愛好采取強硬手段逼孩子完成。
實際上教育要順應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拔苗助長只會破壞不能成就一切。當孩子換“口味”時,需要時間來適應,所以家長不能要求孩子能馬上喜歡上新的門類,要給孩子接受和適應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