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市場上對2021年的預計都是行情向好的,尤其是2021年下半年紡織市場明顯好轉,疊加各國疫苗開始投入使用,紡織人都摩拳擦掌做好了2021年報復性消費之下大展拳腳的準備。但2021年的大半年都已經過去了,市場行情并沒有向我們預想的方向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1年1-7月,紡織服裝累計出口10902.1億元,同比下降-0.93%,比2019年同期增長5.5%,其中紡織品出口5198.9億元,下降17.94%,比2019年同期增長10.13%,服裝出口5703.2億元,增長22.17%,比2019年同期增長1.61%。
剛剛過去的7月,紡織服裝出口1813.9億元,下降18.24%,環比增長1.82%,比2019年同期下降4.21%,其中紡織品出口750.6億元,下降33.73%,環比下降6.90%,比2019年同期增長1.30%,服裝出口1063.3億元,下降2.08%,環比增長9.03%,比2019年同期下降7.76%。
1-7月的紡織品出口數據竟然不如去年疫情期間,7月的數據更加不佳,不僅僅同比去年7月下降超過三分之一,而且環比六月還下降了近7%。紡織市場行情不但遜色于往年,更是一個月不如一個月。在這般出口數據下,紡織市場的真實表現顯然不容樂觀。
紡織行情不佳,生產成本不降
據一位生產桃皮絨、春亞紡的織廠負責人介紹:“廠里今年銷售并沒有比去年疫情期間好多少。目前同比去年下降了30%,開機率與七月份相比下降了30%。”紡織市場上在8月有相同情況的企業不在少數,淡季之下絕大多數紡企都在苦苦支撐。但即使這樣,紡織生產的各項成本并沒有因為下游需求不行而讓步。
紡織生產的首要成本就是各種原料價格。春節后在下游市場復蘇的加持下,各類原料價格迅速拉升,創造了截止目前的最高價,雖然滌絲價格開始逐步回落。但六月底漲勢再起,在7月底一度接近今年最高價。不過這波漲勢僅僅是上游原油成本上漲帶來的,下游紡織市場還在淡季中掙扎,并不能給這波價格強有力的支撐。
滌絲價格在7月底8月初開始小幅回調,原料價格確實下降了,但這波利好并不能讓紡織人感受到。因為近階段的紡織行情不佳,讓織造廠普遍對于購買原料心存擔憂,大多采取觀望的姿態。下游不愿意買,自然也就感受不到降價的益處,但與之相反的是氨綸類產品市場一直需求量不少,價格卻絲毫不見下降的跡象。即使當下各種紡織行情不佳、出口數據不理想,也絲毫不能影響氨綸的每周上漲。
原料明著確實降價了,但實際上紡織市場并沒有感受到成本回落,因為訂單較為集中的氨綸類價格還在上漲。同時紡織人還要面對夏季常常出現的環保限產、暴雨臺風帶來的產能下降,當然翻倍上漲的海運費也沉重地打擊了紡織外貿出口積極性。
訂單難做,市場唯價格論
行情不如人意,生產成本還不見降,紡織人的訂單利潤自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縮。為了能夠保證自己的利潤空間,紡織人開始在各個環節壓縮生產成本。當然除去織造環節,紡織訂單能夠降低成本的也就只有印染了。
據一位紡織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主要是做四面彈類產品的,今年雖說這類產品行情不錯,但最近也出現了降溫的現象。而且氨綸價格漲得太狠,他們面料價格漲不動,為此他只有染費上想辦法來維持利潤。附近的染廠顯然是做不下來了,周邊偏遠一點的印染廠染費可能相差近1元/米。這便宜下來的1元就是實實在在的利潤,因此他們是哪家染廠便宜就去哪家,已經不在乎地點、遠近了。
不僅僅是紡織人在四處尋找低價,終端客戶也在價格上更加較真。據另一位紡織人介紹,他們一個做了六七年的老客戶將要流失了,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價格問題。客戶自己的生產成本在今年也出現了大漲,為此他們也在想方設法降低成本,于是面料價格成了重點關注對象。客戶在江浙地區四處尋找低價供應商,最終找到了價格更低的面料商。
下游紡織環節在織造成本的影響下,都試圖通過壓縮其他環節來保證自己的利潤,最終只會導致市場價格戰。如今全球疫情再度惡化,外貿短期內難有大的起色,紡織行情的未來更加撲朔迷離,下半年的市場競爭恐將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