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對計算機濃厚的興趣和極高的天賦,他6歲時便開始研究軟件,并自主設計了一鍵式程序竟然可以操控學校的電腦程序。8歲建立博客網站,自主研發「開放式云計算平臺」。
14歲,經萊陽教育局報道,他被外國麻省理工錄取,一時間這段開掛的人生火遍大江南北。
可是正當人們震驚于天才神童誕生之時,一篇揭露真相的報道讓一切好似變成了一份遮掩著的鬧劇。本期子牙童趣學生觀察結合大家一起了解,萊陽的“神童”——李向楠的故事。
輿論之下的天才少年
2003年,李向楠出生于山東萊陽一個普通的家庭,在他14歲之前,他也像所有普通的孩子一樣過著自己本應安逸的人生,那個時候李向楠沒有得到那么多來自外界的關注,他快樂的在家庭和學校的庇佑下成長著。
可是一切都在他14歲那年發生了改變。
2017年12月,萊陽市教育體育局官方網站放出一篇名為,《萊陽——14歲少年被外國麻省理工大學錄取》的文章。
其中稱萊陽第二實驗中學傳來好消息,少年李向楠已與外國麻省理工學院簽約成功。
此文章一出引起社會掀起軒然大波,只因如此小的年紀,創造了萊陽教育史上年齡最小簽約世界頂尖名校的記錄。
不僅如此,文章中還對李向楠的傳奇人生進行了描繪:從小便對計算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6歲便開始研究軟件;8歲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網站,并自主研發了一個云計算平臺。
2016年,李向楠甚至注冊了屬于自己的公司,這也是萊陽有史以來的第一家學生公司。
除此之外,李向楠還屢次參加國際活動,頻頻在國際大會上發言。
在亞太經合組織舉辦的ACPC國際大賽中,他還獲得了大中華分賽區一等獎,并且成功入選東京總決賽斬獲二等獎,同時代表香港中文大學參加了全球Acm大賽,將自己的知名度成功拓展到國外。
超長篇的報道內容說到這里就有些讓人難以相信了,一個14歲的孩子究竟要“牛”到什么程度,還讓不讓正常人活得了?更讓人震驚的還在后面。
據報道稱,2017年,李向楠應邀出席了香港IDC商業高峰論壇,以及在北京舉辦的國際互聯網發展論壇,并發表了與會演講。
同時,自2017年7月份以來,國內外多所高校都向李向楠拋出了橄欖枝,例如國內的頂尖學府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以及南方科技大學,還有一些國外知名高校,日本的大阪大學,加拿大的滑鐵盧大學以及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等。
而經過慎重考慮,在同年10月13日,李向楠正式與外國麻省理工學院簽約,成為該校一名天才級學生。
文章自發布以來便立即引爆了互聯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看完報道中的相應內容,李向楠作為一名天才神童的形象活脫脫就展現在我們眼前。
一時間“此子日后定然前途無量”“希望他學成歸來始終報效祖國”的言論層出不窮。而李向楠本人也在此時接受了有關媒體的采訪,并親自證實文章以及報道內容的真實性。
清醒者的思考
有夸贊自然也就有質疑。有人提出疑問:這樣一位優秀的少年天才,甚至在國外都赫赫有名,可是為什么在國內卻鮮少有報道介紹呢?
李向楠如此豐富的人生經歷,參加過無數大賽獲取了這么多獎項,為什么從來沒有在任何地方聽說過他的信息呢?
仿佛是一夜之間李向楠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帶著自己光鮮的履歷,出現在了人們面前。
一些網友立即回過頭去看這篇文章,經過嚴密的推敲,發現確實有許多不合常理的地方。
以10多歲的年紀多次參加國際大會并且頻頻獲獎,這樣的經歷即使在國內不能做到爭相報道,也應該會在專業領域產生一定的水花,可是別說是報道,甚至相關的任何資料與視頻都不存在。
經不起推敲的“事實”
李向楠作為一名“神童”,此時顯得尤為“低調”,如果不是萊陽教育局的這篇文章,大眾甚至無人知曉這位天才少年。
緊接著,大家對于萊陽市教育體育局這一整篇文章中報道的內容產生了質疑,并且開始進行求證調查,而不查則矣,一查還真的發現了許多的端倪,甚至讓人驚掉了下巴。
首先是那個號稱李向楠8歲時就自主研發的云計算平臺。云平臺是最近十年才剛剛興起的大數據儲存運算平臺,其中大家最為熟知的就是阿里旗下的阿里云、百度的百度BAE平臺,以及騰訊研發的騰訊云了。
云平臺有效地保證了各個平臺的數據穩定運行,但是無論是哪一種云平臺,都是運用了自己旗下一千多名工程師歷時5年之久才完成了最終搭建,而李向楠卻說自己作為一名少年,在8歲時就完全自主研發了。
而在他人提出質疑的時候,李向楠自始至終都將“低調”保持到底,從沒向任何人展示過他的這項成果。
其次就是李向楠在2016年注冊的公司,該公司全名為:萊陽喔普云計算有限公司。
而經網友查證,在我國工商注冊信息上顯示,該公司成立于2016年11月29日,李向楠為公司唯一的股東。
而公司成立時,作為一名僅10多歲的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是絕不可能被允許注冊公司的。所謂成立了屬于自己的公司,也同樣顯得好像是一個謊言。
隨后沒多久,經李向楠親證參加了的IDC商業高峰論壇,也同樣被披露,那一年該活動根本沒在香港舉行,甚至那一場在北京的計算機演講,在公開信息中,也是完全沒有任何資料證實的。
而他聲稱參加的那一場亞太經合組織,也根本查不到任何信息,同時李向楠曬出的獲獎證書,頒發機構也根本不是亞太經合組織。
所謂的被海內外多所學校錄取的通知書也被證實為偽造。
同時麻省理工學院官網顯示,當年本科春季入學申請的截止日期是11月15日,報道中李向楠收到通知的時間,麻省理工學院還沒有截止報名。
此時麻省理工學院官方招生辦更是直接出來打臉,稱本學院根本不存在主動與學生簽合同的情況。
而緊接著華南理工大學也證實,曾由李向楠發布出來的邀請函是假的,本校查證并沒有人員發出過這樣一封郵件,而“王坤”這個署名,更是查無此人。
真相浮出水面,所謂的“神童”其實就是一場自導自演的鬧劇。
隕落的“天才”
而這一切背后究竟是源于個人作祟的“想要出名的虛榮心”,還是家長在背后的助推,抑或另有他人的大力造勢,我們不得而知。
但網絡信息時代,如此重大的、可以經過嚴密查證的事件被投放于網上,分分鐘被打臉就是最終的下場。
不可否認的是,這件事會對李向楠未來的求學生涯,甚至于一生的生活產生不小的影響。
據他的同學說,李向楠的學習成績并不算拔尖,但非常癡迷于計算機技術是真的,他還在2017年四4月舉辦的第32屆山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憑借自己設計的程序成功獲獎。雖稱不上天才,但是確實可以算作有天賦。
在李向楠和家長的長期沉默之下,萊陽市成立聯合調查組調查此事。
2017年12月11日,萊陽教育體育局官方網站公布調查結果并發文道歉,聲稱自己沒有核實清楚信息,以致于不實消息流出。
自此這件事似乎塵歸塵土歸土,但事件背后的真實原因卻成了一時間當地人們瘋狂猜測的談資。
而當時只有14歲的李向楠在今后很長一段時光里,都要面對知情人士的別樣眼光和評價。
你怎樣看待這件事情的發展?究其原因,到底問題出現在了哪個環節?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一下那個小小的五角星,順便求一下關注,要不點個贊再走?你們的每一次動手,都將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