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人 欒鍇韜
特斯拉、蔚來這樣的名人企業像是住在了熱搜榜上,只不過,最近聚焦在她們身上的,是發生事故后他們處理問題車輛的方式。
著急“滅火”的特斯拉
8月22日下午,廣州又有一輛特斯拉在地下車庫突然燃燒。據監控顯示事故發生時間為當日下午14時許,事故地點位于廣州天河區嘉裕·君玥公館地下車庫內,此次事故除了造成一輛紅色特斯拉Model S燒毀外,還波及了停在旁邊的一輛寶馬7系轎車。
這已經不是特斯拉今年首次被曝出自燃事件,早在今年1月,上海七寶某小區一車主在駕駛特斯拉Model 3駛入地下車庫的途中,因底盤與車庫窨井蓋發生碰擦從而起火自燃。而更加出名的自燃事故,于2019年4月21日發生在上海市徐匯區泰德花苑底下車庫內,當時一輛Model S突然冒煙并發生爆燃,事故不僅導致該輛特斯拉被燒毀,還殃及了旁邊的多輛汽車,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
2019年特斯拉自燃事件
不過,自燃事故并非是此番特斯拉沖上熱搜的直接原因,反而是特斯拉處理事件的方式遭到了廣泛的質疑。
被毀寶馬車主的荔枝副總裁呂明心在朋友圈表示,特斯拉公關第一時間出現在了事故現場,想在消防人員進行現場鑒定前拉走事故車輛,并拒絕承認是自燃。而在22日深夜,特斯拉方面還叫來了拖車,與車主進行溝通想要將事故車拉走。
據報道,特斯拉一共來了三位公關人員,但并無技術人員趕往現場。特斯拉公關人員對寶馬車主的損失拒絕做任何回應,稱他們只對接特斯拉車輛。
23日,特斯拉方工作人員對外進行了回應,稱該輛特斯拉確實發生燃燒,但是否屬于自燃,還需等待第三方檢測結果,他們正配合有關部門處理此事。對于拉走車輛的質疑,特斯拉工作人員表示,因為電池的物理特性等,后續可能出現燃燒等情況,存在安全隱患。特斯拉的初衷是在車主、物業、消防部門的見證下,一起把車挪到指定的安全地方,對電池進行分離和拆解。
雖然特斯拉官方進行了表態,但其處理事故的方式顯然已經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其中,想在消防人員鑒定事故現場前挪車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五十一條中“公安機關消防機構有權根據需要封閉火災現場,負責調查火災原因,統計火災損失”的規定。而在車輛高溫情況下擅自蓋布,涉嫌擾亂火災現場秩序,不聽從指揮,影響滅火救援,則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六十四條,最高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另外,根據,能夠發現自燃車輛為一臺老款Model S車型,也是上海421自燃事件中的同款車型。在上海421自燃事件后,特斯拉用OTA方式升級了軟件,表示通過鎖定部分電量的方式提升了電池安全性,而此次同樣的Model S起火事件,不禁讓人擔心,軟件升級的方式能否徹底解決電池自燃起火的隱患?
蔚來碰撞事故家屬已報案
而作為我國本土造車新勢力“頂流”,蔚來汽車最近也因一起事故被沖上了風口浪尖。
8月12日,餐飲連鎖品牌“美一好”創始人林文欽在駕駛蔚來ES8汽車并啟用Navigation on Pilot領航輔助功能(NOP)后,于沈海高速涵江段發生交通事故,不幸去世,終年31歲。
除了開啟輔助駕駛系統導致事故以外,這件事故之后的“場外因素”也相當引人矚目。先是網友們因為輔助駕駛功能有哪些“硬傷”而展開討論,而后網友們又為蔚來是否涉嫌“毀滅、偽造證據”而吵得不可開交,之后500名發布聲明“力挺蔚來”的車主與6000名“反對聲明”的車主又出現了意見相左。而就在事故死者家屬的報案,則再次把蔚來和這一事件推上了熱搜。
8月22日,林文欽的親友鄭先生提供的證據表示,林文欽家屬已經針對蔚來汽車有限公司涉嫌幫助毀滅、偽造證據進行報案處理,莆田市公安局現已受理。鄭先生提供的證據清單有:一個蔚來公司工作人員承認私自接觸事故車的視頻,兩個蔚來公司工作人員承認私自接觸事故車的錄音。
據林文欽家屬委托代理此案的林麗鴻律師表示,“家屬已向公安機關報案,要求追究蔚來公司私自接觸問題車輛的法律責任,目前,公安機關已受理。另外,蔚來公司銷售人員在事件發生之后,沒有正面回應,反而對公眾謊稱是林文欽在開車過程中睡著了等造謠言論,家屬非常憤慨,保留追究法律責任之權利。”
在事故發生后,林文欽家屬質疑蔚來技術人員未經同意,私自接觸涉案車輛進行操作。對此,8月16日,蔚來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事發當天蔚來服務人員在事故車停車場進行了斷電作業,該作業本身不會造成數據丟失。蔚來表示,公司沒有任何刪改數據的行為,也沒有員工被警方傳喚。
而在蔚來發布聲明后,林文欽的親友林先生表示了質疑,他表示,根據停放事發車輛的莆田交警指定停車場工作人員的說法,8月12號事發當天,事故車被托運到交警停車場后,蔚來很快通過后臺定位找到故障車輛,停車場工作人員看到蔚來兩個工作人員拉著電線連接到后備廂后面,來給故障車接線充電,并非是蔚來所說的:對車輛進行斷電。
目前,針對此次事故,雖然警方此前發布了警情通報,但是該事件并未有實質性進展,莆田高速公路支隊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公安機關辦案不可能這么快出結果”,那么也只能靜待警方的進一步通報。
不過,根據法律人士的解讀,私自接觸并不一定能證明毀滅或者偽造證據。不過如果坐實了毀滅或者偽造證據,除了民事責任,還可能面臨罰款拘留等處罰,構成犯罪的,可能會面臨刑事處罰。
截至目前,整個事件已經越來越向著“羅生門”的方向發展了。而在接連不斷的新能源汽車事故面前,不管是車企還是普通消費者,可能都需要認真面對新能源車在真正實現技術突破之前,無論電池技術還是輔助駕駛技術都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的事實。
責任編輯:陳華
校對:張艷